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佛寺 >> 大佛寺发展 >> 正文 >> 正文

金城王氏父亲神箭定江陵,儿子为中国书法史

来源:大佛寺 时间:2023/6/19

金城王氏,真是不寻常:

父亲神箭定江陵,

儿子为中国书法史留下一块碑

一位兰州人,为中国书法史,留下了一块绕不过去的碑。

这碑就是《龙藏寺碑》,它启发了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为浩浩荡荡的唐楷时代,打开了大门。

公元年,这位兰州人,在轰轰烈烈的隋文帝时代,修建一座龙藏寺,并请高手书写镌刻了龙藏寺碑。

1.《龙藏寺碑》被誉为隋碑之冠

距离兰州千里之外的河北正定,有一座千年寺院。它红墙灰瓦,苍松翠柏,沉稳大气,“隆兴寺”三字,尽显古寺沧桑之气,但也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游走在寺院内,一座神秘的碑亭,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千古名碑《龙藏寺碑》,就在这里矗立了年之久,至今依旧影响着一位位前来参观学习的书法人。

这是一通什么样的碑?居然有如此大的魅力?在书法史上,隋《龙藏寺碑》被称为隋碑之冠。

大隋王朝是中国历史著名的短命王朝,仅仅传二世,三十七年。有雄才伟略的隋文帝,也有昏聩荒淫的隋炀帝,留下了文治武功,也留下穷兵黩武民不聊生。传世的隋代碑刻,仅有三块。龙藏寺碑为第一,被誉为隋碑之冠。

《龙藏寺碑》隋开皇六年(年)刻,通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余字。碑上两面都有文字,碑阳正文楷书,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阴题名楷书,共六截,三十行,各行字数不等;碑额亦楷书,三行,行五字。

整纸拓片碑1,,56米,宽0.89米,碑额高0.42米,宽0.31米。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气象油然而来。

石碑的开头,就提到那位千里之外封侯的兰州人。这就是龙藏寺碑,碑额上的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这位鄂国公,就是恒州刺史王孝仙。

他就出自金城王氏,其家族是当时武将世家,其父是北魏北周时期,著名的悍将,曾神箭定江陵。

2.金城的将门世家

《龙藏寺碑》的故事,就要从这位兰州人开始。人们抄录碑文后,有一段内容是这样写道:太師上柱國大威公之世子,使持節左武衛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恆州諸軍事、恆州刺史、鄂國公、金城王孝仙(读xian原字为单人旁+零),世業重於金張,器識逾於許郭。府號為飛將,朝廷稱為虎臣。

这里明确提到的金城人,名为王孝伶(xian原字为单人旁+零)。这是个异体字。后人考证,为仙的异体字。

在北周时期,金城王氏其家族为武将世家,其父就是名震一时的名将王杰。

王杰,字文达,是金城直城人。北魏时期,金城郡下辖子城县。子城县(在今榆中县一带,也有说在西固)。这里的直城应该是子城县的误读误写。

王杰的高祖王万国,为北魏伏波将军、燕州刺史。他父亲王巢任过北魏榆中镇将。出生于武将世家的王杰,从小就经受了武术训练,臂力过人,善于骑射。在金城时,被人们称为万人敌。

此时,正是北魏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轮流登场。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又变为北齐北周。当时,凉州一片混乱,连刺史都被人抓了。而金城郡遭受吐谷浑的袭击,渭州则被羌氐围攻,从陇山到瓜州,乃至河湟一线,各地地方势力尾大不掉。

后来,宇文泰荡平了陇上各地豪强势力,收拢关陇各地势力。王杰家族作为金城地方豪强势力,投靠了宇文泰。王杰勇武过人,在军中威名赫赫,王杰以扬烈将军、羽林监的身份,参加了复潼关、破沙苑、争河桥战斗,以勇敢闻名。宇文泰对他的宠信日隆,还赐姓宇文氏,进爵为公。累迁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这里就要说王杰的巅峰之战,一箭定江陵。宇文泰在同西魏对峙的同时,又扫平了巴蜀之地,继续进行统一天下的霸业。西魏恭帝元年(年),王杰随于谨围攻南朝梁的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

此时,攻城战非常惨烈。梁军这边也有高手,有一个悍将善使长槊,西魏的攻城将士,多不是其对手。于谨下令王杰出战,王杰弯弓射箭,梁军中长槊悍将,应弦而倒,魏军将士一拥而上,攻克城池,俘虏梁元帝。

此战,王杰可谓是一箭定江陵。

不久,宇文泰卒。次年,其子宇文觉取代西魏,建立北周政权,封王杰为张掖郡公,任河州(今甘肃临夏)刺史。后来进位大将军、泾川总管。大象元年(年),王杰去世,时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都督河、、邓、延、洮、宕、翼七州诸军事、河州刺史,追封鄂国公,谥号为威。

王杰虽然是武将,到在治理地方上,却以“以忠恕为治”,宽厚爱民,深得百姓敬仰。

不过,在清中期之前,人们一直弄不清,龙藏寺石碑的这位金城王孝仙(读xian原字为单人旁+零)究竟是何人?

因为,这个问题曾经难住了宋代的欧阳修。欧阳询也始终没有弄清楚,王孝仙到底是何人。

3.清人揭开难住欧阳修的王孝仙之谜

岁月千载,豪杰辈出,有不少人历史失载,也是难免的。可是,王孝仙的谜团则是因认字而产生的。

龙藏寺是千年古寺,由来已久,其寺院名称,也是多有变化。历史记载,真定府治东龙兴寺,为隋龙藏寺故址,寺建于开皇六年(年)。后宋太祖曾游览过这里,所以在九六三年,对寺院进行了重建,因宋太祖游览的缘故,取名龙兴。后来,以讹传讹为隆兴寺。又因寺院内有大铜佛,故俗称大佛寺。龙藏寺,或因隋唐、五代战乱之故被毁,石碑曾一度流落到了真(正)定府衙前。宋代重修时,才移到隆兴寺中。

这是寺院千年变迁的大体脉络。而要解开王孝仙之谜,则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清中期,在文字狱的打压之下,大批文人转向了故纸堆。由此,考据学大为兴盛。人们才又逐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