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佛寺 >> 大佛寺介绍 >> 正文 >> 正文

跟倪文东教授访碑游学22河北篇之二正

来源:大佛寺 时间:2022/7/20

跟倪文东教授访碑游学(22)——河北篇之二

——正定隆兴寺《龙藏寺碑》

跟倪文东教授访碑游学——访正定《龙藏寺碑》

河北正定隆兴寺简介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为龙兴寺,清朝改为隆兴寺;是中国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占地面积平方米,大小殿宇十余座,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

燕赵之宝隋碑之冠

——正定隆兴寺访《龙藏寺碑》

薛婷

《龙藏寺碑》被誉为隋碑之冠,隋代楷书之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现保存在河北省正定市的隆兴寺(又称为大佛寺)内,有碑亭护之。

《龙藏寺碑》通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余字。碑为龟趺。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碑额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结合碑文研读,得知此碑是恒州刺史王孝仙奉命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造龙藏寺后所立的。

《龙藏寺碑》首先见著录于欧阳询的《六一题跋》,尔后有阮元,包世臣,杨守敬,康有为等诸学者、书法家作了品评。六一居士认为此碑“字法遒劲,有欧,虞之体”;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赞曰:“《藏龙寺》足继右军,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而不可思议……逊其淡远之神,而体势更纯一。”

《龙藏寺碑》出现在南北文化融合的隋代,可谓是存六朝之遗韵,开唐楷之先河,被康有为誉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其用笔沉实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端庄,方正有致;其起笔是方圆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使笔画显得劲挺有力,碑文中笔画的粗细变化恰到好处,且碑中时常出现行书笔意,使得此碑静中寓动。与此同时,《龙藏寺碑》变北碑的欹侧为端庄,变左低右高的北派结体为均衡平直,碑中字形较扁,长横平稳,有些字还出现隶书的雁尾。杨守敬《平碑记》中云:“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由此可见初唐诸家大多都受此碑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褚遂良。褚遂良的代表作《孟法师碑》,既有虞世南的遒丽,又有欧阳询的严谨,而一些笔画又保留着隶书的运笔,与《龙藏寺碑》相比,可谓是一脉相承。从其艺术影响力来看,唐初的楷书是在隋代楷书的基础上发展继承而来,纵向来说,隋碑是魏碑向唐楷过渡的重要枢纽,而《龙藏寺碑》则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作;横向来说,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隋代书法最有影响力的除了智永书法,,当属《龙藏寺碑》了,其在风格上迥异于同时代的其他书作,笔画瘦硬却有一种清腴洞达之气,堪称隋碑之最。

雪中的隆兴寺别有一番美景,考察完毕,众人们纷纷在雪中拍照留念。走出隆兴寺已是两点一刻,随意在街边的小饭馆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配着面汤,不甚美哉!

(作者:薛婷,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倪文东教授)《龙藏寺碑》碑额

《龙藏寺碑》(上部)

《龙藏寺碑》(中部)

《龙藏寺碑》(下部)

《龙藏寺碑》整张拓片

倪文东教授讲《龙藏寺碑》拓片

《龙藏寺碑》拓片局部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书法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