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诸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
《大智度论》卷:“五众和合中生故,名为众生。”
佛教认为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一个法,被施设为“众生”这样一个名号,所以称“假名为众生”。
2.如何观众生?(1)善抉择世间有这么多学问,其实都是为观众生而建立的学问,都算是同一种学问,由于观众生的层次不一样,所以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偏到圆,有种种观的角度,也有种种观的层面。我们一个人要学这么多观众生的学问,如果没有一种抉择,我们将无所适从。所以首先要会抉择学什么?学会抉择以后还要学会善抉择,如果抉择德不好不善,就会背道而驰,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得少为足,种种歧义歧路都会出现。我们学佛也涉及到一个善抉择的问题。我们学佛善于抉择的典范当然是佛了,其次是菩萨和历代祖师大德,要向他们学习怎么抉择,根本是向佛学习怎么抉择。所以要依佛经来抉择,因为我们今天生活在化身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的时代,我们还没有登菩萨地,听不到报身佛说法。当然登上了菩萨地就已经不是问题了,但是大量的众生是没有登地菩萨地的,是要做在地前修行,所以就必须本佛宗经来抉择。(2)依不二法门抉择所以依《维摩诘经》来观众生,就是依不二法门或者叫依般若波罗蜜来观众生。这也是所有大乘教法观众生的根本总持、根本指导思想。如果不依不二法门或者般若波罗蜜来观众生,即便是学佛,观得都是不彻底的,都是有问题的。所以观众生品是很重要的。因为学大乘菩萨道,无非是“自度度他”两面,度众生和度自己结合在一起,如果不观众生,就是没有真正观自己,因为自己也是众生的一员,不善于观众生,也不善于观自己。正如庄子所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是有智慧的,自知也是有智慧的。(3)对治爱见心《观众生品》侧重于如何用实智慧来观察众生。因为用实智慧来观察众生,才能够生起相应度化众生的方便。《观众生品》对于治疗我们学佛者自己认为是慈悲心,实际上是爱见心的毛病很有帮助。菩萨是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不是起一种执着的偏爱心。这种偏爱心,首先对众生是不平等的,其次他是会讨厌或厌烦,终归会有做不下去的那一天。所以学习《观众生品》是很重要的。接下来,是今天学习经文内容,依照科判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众生施行四无量”。1.从“行寂灭,总显菩萨依不二法门行四无量心;
2.从“行阿罗汉慈”到“行安乐慈”,别显菩萨依不二法门行四无量心的功德。
第二部分是观众生所要树立的正知正见:“菩萨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如果对法没有正知正见,是观不出佛教意义上的四无量心。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色受想行识”五蕴是从无住本建立起来的。“无住本”就是空性这个本性,因为空性,没有实体性,所以一切法是无住的。如果有住,就绝对不是空性这个本性,而是一种或常或断的实体性。五蕴根本都是空性的,是空性所显现的一个刹那生灭一类相续的幻相。而且“刹那生灭一类相续”这个相本身也不能执着,如果执着于这个幻相,就会落入声闻层面的法的见地,声闻认为:“无常是无常,常是常。五蕴无常,五蕴灭掉以后的涅槃常。”所以声闻见看起来好像也是在空性的体上所建立的五蕴,但实际上声闻见是不彻底,是不究竟的。菩萨道所观到的法,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所说的:“色受想行识即空,空即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针对声闻的五蕴有生有灭有尽来说,大乘佛教所说的五蕴是无尽的,没有穷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法义,五蕴本身就是无为法,不是有为法,所以五蕴才无尽。如果还是在有为和无为的这两个假名里面来看,色受想行识和他们的空性已经是二了。所以在大乘佛法看来,有为就是无为,无为即有为。依此发挥所缘境,怎么去生起慈悲心?好像看起来比较难,实际上有一个前提,就是法是如此,但是我们缘修慈悲心的心中所现的众生并没有见到如是如是的法的真相,由此导致了他们颠倒妄想分别,然后产生种种二元对立的见解,由这些见解造或善或恶的有漏业,受六道轮回之苦。课程最后讨论提问环节,学员现场提出自己学习上的疑惑,老师为大家释疑解惑。一堂深度讲解《维摩诘所说经》的课至此结束。本学期,大佛寺读书会将开展《维摩诘所说经》、《大乘百法明门论》、《天台教观纲宗》和祖师禅等相关课程,欢迎广大学佛青年前来一起共同参与学习。供稿:李仲鹏编辑如静审核
弘法共修部办公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