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谷景点始建于年2月,原为明代采石场。经匠心独具的构思、设计和建设,以石宕深窟、溪流、山林花草为载体,以汉白玉石经幢为标志,添建瀑布、地池、石阶、栈道、隧洞、地宫,连成一体,在石壁上分别以线雕、浮雕、深雕、圆雕(石窟雕刻)、彩绘,刻绘佛本生故事、四大菩萨以及早期新昌境内诸多佛教典故。
般若谷位于新昌大佛寺风景区。从佛心广场的陈家古井沿着原下六亩山弯即今日之般若谷进去,左侧为大狮牯坪、小狮牯坪山,右侧是凤凰山,山坡上茂林修竹,幽谷中小桥流水,溪石滚滚。18米长和8米长两座石板桥将一条溪流隔成了三个大小不同、形姿各异的小湖泊,远眺湖光粼粼,树影婆娑。那湖中有一个土墩,人称“小桃花岛”,因上面培育了几棵桃树,春光明媚时节,“湖面桃花别样红”,站在小桥上观景,令人赏心悦目。沿石板路而上,溪畔山花烂漫,留意一下那溪中之石,似狮似虎,似兔似龟,很有些怪模怪样。但它非“本土之物”,都是般若谷的建设者们精选自沙溪、镜岭镇等地的沙滩中,用大吊车装运而来的。落户此谷涧,巧得其所。水流从山岗而下,冲击成千上万的顽石,白浪飞溅,哗哗作响,颇有些万马奔腾的气势。
再往里走,前面是一座耀眼的汉白玉经幢,高9米,塔身刻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般若谷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大智大慧。相传,六朝时期,大佛寺是高僧云集之处,当时佛教分禅学和般若学两派,其中般若学中的六家七宗,有五宗在这一带活动,故该景点取名“般若谷”,也有纪念古代这些高僧大德的意思。
般若谷景点风光,幽雅、粗放皆俱,湖、桥、溪涧、竹林、经幢、七级悬瀑、石雕、砖雕、洞宫、石门坎等景致连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特别是精湛的石窟艺术,展示丰富的佛教文化,供游客观赏、解读。年10月1日开放后,深得游客青睐,很多人拍手称绝,视为“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当代新景点开发的典范之作;有“江南敦煌”、“江南一绝”、“地下佛国”等诸多美誉。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