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佛寺 >> 大佛寺优势 >> 正文 >> 正文

正定华塔ldquo海内孤例rdqu

来源:大佛寺 时间:2022/7/20
黑龙江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9.html

广惠寺华塔

正定华塔:“海内孤例”重放异彩

转自河北日报,记者王思达

阅读提示

它是中国古代高层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不倒。

它造型华丽,乾隆皇帝曾四次驾临。

它的美让人过目难忘,被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称为“海内孤例”。

它就是正定古城里的国宝级古塔:广惠寺华塔。

但凡亲眼见到华塔的游客,无不被其别致的造型、华美的装饰所折服。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座以“最美”著称的古塔,曾因战火毁坏而变得残破不堪。

年,经过整整5年大修的华塔“重放异彩”。河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工程师刘清波正是那次大修的主持者和亲历者。

暮春的古城正定,显得平静而古朴。缓步登上南城门,放眼北望,只见红墙绿瓦,古槐吐翠。

隆兴寺、天宁寺、临济寺、开元寺……在众多古建筑中,有一座被梁思成称作“海内孤例”的古塔,造型尤为独特。

这,就是广惠寺华塔。

民国初年的广惠寺华塔资料图片

1中国现存古塔之孤例

“若由形制上看来,这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其平面及外表都是一样的奇特……”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在年完成的《正定调查纪略》中,对正定广惠寺华塔这样评价。

“当年4月,而立之年的梁思成第一次来到古城正定。”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副所长崔伟丽介绍,正定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赡的古建筑遗存,立即深深吸引了梁思成。“虽然因为战乱,原定两周的行程被缩短为一周,他仍觉得‘收获意外地圆满’。”

回到北京后,梁思成根据对正定的考察,写出了著名的《正定调查纪略》,对正定这些古建筑的建造年代、构造形制、艺术价值作了科学的评价。而华塔因为造型奇特华丽、独一无二,得到了梁思成的格外赞美。

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塔,让梁思成啧啧称奇呢?

“华塔位于正定广惠寺内,又名广惠寺多宝塔。该塔的建造年代,至今仍有争议,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目前判断该寺可能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年)。清代后期,寺院废毁,唯塔尚存。”崔伟丽告诉记者。

广惠寺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主次相依,精巧华丽。主塔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

塔的一至三层均作八角形,底层中部砖制斗拱,二三层各侧面雕以斜棂假窗、方形佛龛。到第三层,平座甚大,而塔身显著缩小,檐上拐角处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层。

而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外观如同一圆锥体。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塔之精华,高度约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圆锥体内檐塔室供奉两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交错彩塑菩萨、力士、狮、象以及楼台亭阁等形象。其中,尤以动物造型最为逼真,凶猛的狮子、剽悍的大象、欲跃的青蛙,无不生动传神。该层上端以砖刻制斗拱、椽、枋等,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则冠以八角攒尖形塔刹。

“因造型装饰复杂,华塔这种形式在古塔中建造数量很少,保存下来的更少。如今,国内现存的华塔不过十余座,而广惠寺华塔因其上半部装饰巨大的彩色壁塑,是我国华塔中最优美的代表,同时也是我国华塔中造型最为奇异、装饰最为华丽的塔,是我国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崔伟丽说。

这座形制奇特的砖结构古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平面布局之新颖,立面造型之别致”,为中国现存古塔之孤例。

开元寺须弥塔

2造型华丽,出现较晚

只有亲眼所见,才能体会到梁思成所描述的华塔的美:塔身上雕刻着海兽、狮、象、佛、菩萨等艺术造型,参差错落,变化有致,远远望去,形如巨型花束。

看着造型独特的华塔,人们不禁要问,塔究竟是怎样一种建筑?华塔这种建筑形式,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老话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其中的‘浮屠’,指的就是佛塔。这也说明,塔的产生和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河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工程师刘清波告诉记者。

刘清波正是广惠寺华塔大修工程的主持者和亲历者。

佛教源于印度,因此塔也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诞生的。

“塔最早是用来保存埋葬舍利的建筑物。”崔伟丽说,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传入,塔也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修建起来。然而,在那时的汉字中,“塔”字还没有出现。

“从我国的文字发展历史来看,在早期的汉字中并没有‘塔’字。佛塔传入中国时,它的名称被译成各式各样,有的音译、有的意译,也有按形状译的。于是出现了萃堵波、佛图、浮屠、浮图、高显、灵庙等各种名称。以后,人们根据梵文‘佛’字的音韵‘布达’,造出了一个‘荅’,并加上一个‘土’字旁,以表示坟冢的意思。这样,‘塔’这个字既确切地表达了它固有的埋葬佛舍利的功能,又从音韵上表示了它是古印度的原有建筑,准确、恰当而又绝妙,于是‘塔’的名称流行广泛。”崔伟丽说。

然而,造型奇特、相对少见的华塔,并不是佛塔初入中国时就出现的样式。

塔传入后,便与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文化传统相结合,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演变出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等多种式样。

“从造型来看,中国古塔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数量最多的是楼阁式塔。”刘清波介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多层的高大楼阁。所谓楼阁式塔是指模仿楼阁的造型,将塔建成多层楼阁,内部设有楼梯和楼层,可以攀登,每一层外部设塔门和塔窗,相邻两层之间外部设腰檐,有的还有平座和栏杆,供人行走。”

“而华塔这一形制相比楼阁式塔等形制,出现时间较晚。”崔伟丽告诉记者,“华塔又叫花塔,由单层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身的装饰发展而来,其主要特征是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着各种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华塔在唐末开始出现,盛行于宋、辽、金时期,到元代基本未再修建。”

历史上,广惠寺华塔的华丽造型也曾得到很多古人的垂青,至今,塔上还保留着三处宋人题刻和金人墨书。乾隆十五年,乾隆帝自河南回銮过正定,驾临广惠寺登华塔,题匾额“妙光演教”。后来,乾隆又先后4次登临广惠寺并题诗作赋,使得广惠寺华塔更加声名远扬。

“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古塔和其他古建筑一样,会经历各种考验。拿古塔来说,既有可能受到火灾、雷击、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也可能受到战争、灭佛运动等人为破坏。”刘清波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已经数十年,他深知“年代久远”四个字对古建筑意味着什么。“现在人们看到的古塔,都是经过无数次修葺后的样貌。”

临济寺澄灵塔

3修复依据来自一张民国老照片

正定素有“古建艺术宝库”之称,目前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其中就有包括广惠寺华塔在内的四座古塔。“通常来说,一座城市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塔都很难得。而正定这个不大的县城却有四座,这在全国也很罕见。”提起这一点,崔伟丽十分自豪。

而如今的正定四塔,距最近的大修时间都不久:凌霄塔修复于年,澄灵塔修复于年,华塔修复于年,须弥塔修复于年。

作为一名古建筑修复界的老兵,刘清波曾主持并参与了四塔里华塔和须弥塔的修复。在刘清波的回忆里,“最难的就是年对华塔的修复工作”。

“据记载,广惠寺华塔主塔一至三层为楼阁式,三层以上塔顶间有精美壁塑,塔顶为攒尖顶,四小塔均为单层攒尖顶檐下有斗拱一匝相连。可我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见到大名鼎鼎、慕名已久的华塔时,心却凉了半截。”刘清波至今忘不了当年那失望遗憾的心情,“华塔只剩砌体酥裂、壁塑残损严重的主塔和四座小塔遗址,和梁思成在年完成的《正定调查纪略》中的描述大相径庭。”

后来刘清波才知道,这种残破不堪的形象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战乱中造成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组织技术人员对华塔进行了两次详尽的残损勘测登记。

“经过勘查,我们发现华塔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塔身向西北倾斜45厘米,塔体酥裂,严重影响整体强度;一、二层塔檐及平座失存,小塔完全坍毁,仅存部分残垣断壁;壁塑力士、狮、象、海兽大多破损严重,断臂残肢;塔刹(塔的顶部装饰)无存,且无任何形象资料可查。”刘清波回忆。

为了找到修复依据,刘清波和同事到处搜集华塔的资料,终于在清华大学找到了一张极为珍贵的民国时期尚未遭到损毁的华塔照片。这才为修复找到了依据。

之后,针对华塔当时的状况,省古建所制订出方案,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华塔修缮工程正式开工。刘清波作为项目副经理兼技术负责人全程参与,直至年6月,华塔修缮工程竣工。

“当年,仅维修设计方案我们就订了三个,还专门制作了一座比例为1∶20的木制模型塔。”刘清波回忆说,“华塔大修的设计与施工,遵照古建筑修缮原则,尽量保留了原有构件,如小塔复原的重要依据——小塔西门和门上斗拱的加固处理做得非常好。”

在大修中,工作人员引入了环氧树脂、钢筋混凝土地板梁等新材料和新技术,同时,也采用了鸡蛋清、糯米汁、血料混合调灰法等传统工艺,尤其是对留有壁画遗迹的部分,不仅绝对保留,并在空鼓部位以竹签加固,对残缺部分则以麻刀灰补抹,并稍饰做旧,从而尽最大可能恢复了华塔原貌。为了便于院落排水,施工过程中,他们还将基础地面抬高两级台阶,原踏跺雁窝石及痕迹保留掩埋,为以后的考古研究留有依据。

“从开工到竣工,华塔修复工程整整进行了5年,其难度和时间跨度,在古建筑修复中都是少见的。但是为了恢复华塔本来秀丽俊美的样貌,这些工作很值。”刘清波感慨。

华塔的修复工作为刘清波和他的同事们积累了大量经验。年4月18日,受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委托,河北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对开元寺须弥塔工程项目进行修复与实施,刘清波担任了该项目的工程负责人。

“须弥塔造型简洁疏朗,古朴无华,主体受损情况也好于当年的华塔。在维修过程中,我们借鉴华塔修复中的经验和摸索出的新技术,严格遵守方案制定的整体现状加固、局部修复的原则,尽可能多地保留了须弥塔的历史风貌和自身特点。”刘清波介绍。

年9月18日,须弥塔修复工程顺利竣工。工期由华塔当年的整整5年,缩短到了5个月。

千年古塔,重获新生。

天宁寺凌霄塔图片均由王思达摄

正定四塔:风格各异同为国宝

一座古塔,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地标。而在不大的正定县城内,除被誉为“海内孤例”的华塔,还有以简洁著称的须弥塔,天宁寺的凌霄塔和临济寺的澄灵塔。因四座塔,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之建造风格各异,每一座都足以孤标傲世,也被人称为正定四塔。

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正定四塔依然在正定众多文物古迹中显得璀璨夺目、与众不同。

须弥塔:最简洁、干净的古塔

“根据目前的考证,四塔中建筑年份最早的当属开元寺须弥塔。史料中关于须弥塔的具体建造年代记载不详,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须弥塔可能始建于公元年(唐贞观十年),于公元年(唐乾宁五年)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副所长崔伟丽介绍。

置身于须弥塔前,方能感受其规模之宏大,构筑之壮观: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共八尊。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须弥塔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字。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

“须弥塔朴素无华,颇具唐风。从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也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即便放眼全国,须弥塔也称得上是外观和造型最简洁、干净的古塔。”崔伟丽评价。

凌霄塔:木质通天柱全国仅见

沿须弥塔向东步行不过米,便是天宁寺凌霄塔。塔如其名,初见凌霄塔,记者就被其外形所震撼:其塔身粗壮,塔体巨大,形状如楼阁,颇为雄壮。

“凌霄塔位于正定天宁寺内,因砖木混合结构,也称木塔,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故名凌霄。据清光绪元年刊《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年),当时寺院宏大,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凌霄塔、后殿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排列。民国初年,寺院遭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崔伟丽介绍。

凌霄塔共九层,为密檐楼阁式,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为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为木结构。

除高大巍峨外,凌霄塔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有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种结构对塔身稳定性非常有利,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然而,这种结构的木塔在国内保存的实例不多。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凌霄塔:“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

澄灵塔:塔底存放临济宗祖师衣钵

四塔中尺寸最小的是临济寺澄灵塔。

“澄灵塔位于正定临济寺内,为金大定年间重修后的遗存,因其主要构件为青砖砌筑,人们遂以其砖色带来的青幽感命名,俗称青塔。”崔伟丽介绍。

澄灵塔高33米,塔分九级,塔身为砖砌,呈八角形,独具特色。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这样称赞澄灵塔——“这青塔在正定四塔中为最小一个,但清晰秀丽,可算塔中上品”。

澄灵塔虽小,但其最初的“主人”却大有来头:塔底存放着佛教临济宗祖师义玄禅师的衣钵。

义玄是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临济宗的创始人,早在南宋时期,日本禅师荣西、绍明将临济宗传入日本,直至今日依然一脉相承。因此,澄灵塔也被认为是临济宗的发源“圣地”。

“关于临济宗,也出了一个有名的成语‘当头棒喝’。义玄禅师为人严格,弟子在修行过程中,稍有差错,他便拿起手中的棒子敲打弟子的脑门以警醒。所以,临济宗也以禅风凌厉威猛而闻名。”崔伟丽告诉记者。

近年来,日本佛教界多次派遣代表团前来临济寺参拜祖塔,促进了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

如今,正定四塔和大佛寺一样,已经成为古城正定的文化地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