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官方消息,泉州作为中国年唯一申报项目,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即日起,连载北京大学方拥教授撰文之《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
(《中国精致建筑》丛书)
方拥杨昌鸣撰文
在“佛国”泉州的众多佛寺中,开元寺的建筑规模远远超过其他,繁荣景象历久不衰。作为福建省内著名的四大佛寺之一,泉州开元寺内保存古代的殿堂楼塔远比另外三大佛寺(福州涌泉寺、莆田广化寺、漳州南山寺)为多,佛教文物也更丰富。
图0-1唐经幢(方拥摄影)
[年在泉州西门发现,现存开元寺内,幢身铭文有“大唐大中岁次甲戌(年)”。幢以地产花岗石凿成,高厘米,八面每宽24厘米。唐幢现存甚少,全国统计不逾10座。与宋幢的纤细繁丽相比,唐幢颇显粗壮简洁。]
泉州开元寺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传统文化的集中地,其佛像法器和块石片瓦,无一不由世俗工匠精心制作,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开元寺内木、石两种类型建筑的辉煌成就,深受海内外专家的瞩目。年5月,它被我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2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中国历史上,名为“开元寺”的佛教道场甚多,泉州开元寺之所以在其中最为著名,与闽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高度发达紧密关联。广义的闽南包含今泉州、厦门、漳州、莆田四个地区,在闽文化中,它与闽东福州和闽北建州鼎足而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早在西周时期,泉州就有过灿烂的青铜文化。南安大盈出土的器具造型与中原文物略同,表明两地之间已进行交流;其地方色彩浓厚的装饰纹样,则告诉我们那时越族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水平。
汉代以前,泉州居民主要是古越人。三国时,这里是孙吴的后方基地,与战乱连绵的中原相比,泉州社会较为安定,加上适宜生息的水土条件,开始吸引北方汉人徙居。
图0-2开元寺古榕树(方拥摄影)
[排列在开元寺中庭两侧。榕树不高,但枝冠宽广,浓荫蔽日,极大改善了石铺庭院的小气候。古榕树龄高达八百年,漫地的气根虬曲盘错,状似水浪,十分壮观。“榕”是福州别称,但在纬度更低的泉州,榕树雄姿更有过之。]
很多史料记载着晋末五胡乱华之际的八姓入闽故事,但实物考古告诉我们,北方汉人大规模的南移运动早在此前已经开始。泉州地区遗址尚存的最早古建筑是西晋太康元年(年)的白云观和太康九年(年)的建造寺,已经发掘的东晋砖券墓葬更为数众多。墓中花砖的精美质地表明,完善的砖瓦烧制技术已随中原移民传到这里。在闽南古建筑中,优质砖瓦的作用十分显著。一种用松枝烧出红黑条纹的烟炙砖,坚硬美丽,尤具地方色彩。
南朝梁、陈时期,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来泉州,驻锡建造寺数月翻译《金刚经》。据《续高僧传》记载,拘那罗陀历游江南后到达福州,为归返西域计,乘小船抵泉州再搭大型海舶。这一史实告诉我们,泉州自古就是福建地区直通南洋的主要港口,从而在经济文化方面,与海外早有密切联系。
图0-3麒麟壁(方拥摄影)
[原为府城隍庙照壁,年移至开元寺内。虽为照壁,但地产建筑材料如白色花岗石、绿色琉璃瓦、红色烟炙砖及彩色陶瓷均有使用,仅木材除外而已。创建于清乾隆六十年(年),长近20米,高约5米,比例恰当,色彩和谐,堪称泉州古建筑精品。]
自唐代开始,泉州人将花岗石作为建筑材料使用。两宋时期,石结构的高塔、长桥在这一地区大量建造,名扬全国的开元寺双塔和洛阳桥等宏伟古迹,为华夏建筑史写下了独特篇章。在执着于木材的古代中国,泉州人何以能特立独行?优质花岗石的巨大蕴藏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因素也许是泉州人从文化交流中所获得的开放性胆识和突破性勇气。
在海外交通史上,广州港执中国港口之牛耳的地位于宋、元时期被泉州港所取代。广州与中原之间快捷的大道联系,既有助于海港的发展,又使城市难以规避朝廷的多方面制约。逗留广州的外商原本就感到不甚自由,唐末黄巢的滥杀,更使他们避之唯恐不及。比较起来,泉州为外商的经营和生息提供了充分的便利,而经过闽国历时较久的安定开拓,沿海的经济基础已经奠定。南宋朝廷移至杭州,泉州成为主要的供应基地。为了物资的需要,政府放宽对外商的控制。穆斯林的势力日益扩大,直至完全控制了泉州。当南宋皇帝受元军追逼逃到这里寻求避难时,竟被怀有二心的守将闭门不纳。
图0-4泉州城区示意图
[泉州古城在晋江东岸,唐代创建时,城按古代礼制成长方形,东西米,南北1米。宋代扩建时,依风水形势说成不规则形,以适应自然地貌。开元寺唐时位于西门外,五代时被包入城内。]
元代,泉州获得朝廷的种种优待,更由于蒙古军队打破了东西世界之间的藩篱,海上交通空前繁荣。泉州特别受到西方人的赞赏,在他们眼中,这里是东方世界的第一大港。
古越文化的积淀,汉族的开发,西域的交融,构成了泉州传统文化的三大源流。这是一种大器晚成的文化,当中国大部分地区于明清两代陷入停滞之时,此地生机盎然。开元寺内保存完好的历代建筑就是闽南文化的灿烂结晶,是地方传统的集中体现。
一、从莲花道场开始
泉州开元寺初名莲花道场,其神话似的传说历久不衰。唐黄滔《重建开元寺记》云:“垂拱二年(年),郡儒黄守恭宅桑树吐白莲花,舍为莲花道场。”随时间推移,传说的神话色彩愈浓。明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云:“垂拱二年二月,州民黄守恭昼梦一僧乞其地为寺,恭曰:须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树果产白莲。有司以瑞闻,乞置道场,制曰可,仍赐莲花名,请僧匡护主之。”
图1-1桑莲古迹(方拥摄影)
[在开元寺大殿西北。古桑一株,传为初唐桑园中的硕果仅存,树龄高达多年。主干劈裂为三,老态龙钟,但枝叶依然繁茂,郁郁葱葱。在蚕桑早已绝迹的泉州,这处古迹颇有生态方面的史证价值。]
桑树开莲花当然绝无可能,我们从这一传说中可以推测的是,州官创建佛寺以迎合当朝女皇帝的政治需要。以女身而登基,武则天耗尽心机后仍须仰仗神话,她遣人伪造佛经,将自己扮为弥勒转世。
撇开武则天的阴谋不谈,我们不能不承认她在开拓疆土上的显著成效。闽南地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那个时代。嗣圣元年(年),武后临朝称制之初,即诏令闽南置武荣州。地辖今泉州、莆田及漳州东部,治所在南安古丰州镇。“武荣”,武氏荣光也。由于武则天的地位终未稳固,武荣州之名于十几年中三度兴废,紧随她的辞世最后消失。
据元释大圭《紫云开士传》记载:“匡护大师,泉州开元尊胜之世祖也,姓王氏,律行良瑾。夏讲《上生经》,辄致千人,其门徒甚广。尊胜者,州民黄守恭园也,肇造开元,昉乎此矣。”《上生经》即《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借佛的名义宣扬弥勒死后到达兜率天,是弥勒信仰的主要经典。
图1-2檀越祠(方拥摄影)
[在开元寺法堂东侧,祀奉初唐舍宅为寺的郡儒黄守恭,檀越意施主。明万历二十四年(年),守恭后裔黄文炳于重修戒坛之余,以此地伽蓝祠改建而成。祠内有树龄达年古桧二株。建筑与民居类似,但入口偏置,是特殊处理。]
开元寺内的第一座支院即尊胜院,“佛顶尊胜”是密宗胎藏界的大佛之一。一般认为,武则天信奉的正是带浓厚印度色彩的佛教密宗。当著名的洛阳龙门奉先寺石窟开凿之时,武氏曾资助“脂粉钱两万贯”,并率朝臣出席开光仪式。很多人相信,奉先寺密宗大佛丰腴饱满的面容就以武氏的脸庞为原型。
图1-3开元寺中庭(方拥摄影)
[宽约50米,长约60米,南抵三门,北连大殿月台。中庭原为土面,相传“凡草不生”。元初满铺花岗石板。古代每逢国家大典,地方官员来此祝嵩朝拜,故又称拜庭。在开元寺内,大殿和三门是最早创建的殿堂,中庭则是最早围合的院落。]
泉州开元寺于唐宋时期拥有众多支院,宗派林立,元代被合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以后一直以禅林著称。然而寺内其他宗派尤其密宗的遗迹甚多,认真考察第一个支院的皈宗,能使我们较容易理解其来源。尊胜院在开元寺的西北角,殿堂荡然无存,仅有一株古桑树不倒,其主干劈裂为三部分,枝杈虬曲,但绿叶郁郁葱葱。这株桑树是否种植于初唐尚无确切鉴定,但作为泉州古桑园的遗迹是没有问题的。武则天掌政时,曾颁行《兆人本业记》,鼓励农桑。在中唐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以前,泉州平原绝大部分面积都有严重水患,黄守恭的宅园地势较高,应是当时适宜种植的少数地点之一。
图1-4开元寺总平面图
[泉州开元寺创于唐武后垂拱二年(年),先于州城的创建。寺之西北角地势较高,原为黄氏桑园。舍宅为寺后,向东南扩大。五代时由于双塔的落成,大体定型。占地近百亩(约6公顷),近代被民居蚕食,但仍可称规模宏大。]
鼓励农桑和扶持佛教是武则天执政的两大方略,因为一个地区的开拓首先要解决衣食问题,随后就是精神活动的开展。据《旧唐书》记载,初唐泉州地区人口不过十六万,仅为当今的几十分之一。当时来开元寺听经的人多达千人,其场面可以说是很宏大的。
转载自:《泉州开元寺》,方拥、杨昌鸣撰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年10月第一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