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夹苎技艺,简单说是:“起始以木柱为蕊,泥塑作模,贴蘸漆麻布以为胎。一层层的复施重漆再精雕,然后敷彩添色,最后割开背面取出木蕊泥坯,只余下薄麻干漆层,脱胎成像。比较石雕或铜铸,夹苎较轻巧,适用于巡遊仪式中作行像。”
在山西悬空寺见到过最多的夹苎工艺的佛像,因为那里需要尽可能的轻。夹苎工艺正好满足这个条件。但那里的塑像普遍较小而且应该是明代的。
现在所知的唐代干漆夹苎佛像(真人大小的)应该有4尊,均来自河北正定隆兴寺,并已于民国期间流入日本,三尊又流入美国。流落日本的那尊只有早期照片可见,佛像下落不知;流落美国的三尊,一尊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尊在巴尔的摩WaltersMuseum,一尊在华盛顿Freer美术馆。
这三尊唐代干漆夹苎佛像分别是所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夹苎工艺轻薄容易破损,各博物馆也不会轻易外借展出。尤其是Freer美术馆,成立之初就有“藏品概不外借,不好意思”的馆规。
从年12月到年6月,这三尊佛像流落海外的首次合体展出,不知道三方策划了多久!地点也只能在Freer。
在一间幽暗、安静的展室中,参观的人也不多,三尊唐代的佛像,带着他们千年的平静与安详,静静地注视着过往的人,也包括来自故乡的我。
来自巴尔的摩沃尔特斯美术馆的佛像号称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干漆佛像,博物馆断代为公元年的隋朝;
来自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佛最为著名,作为干漆夹苎佛像的代表,广泛见诸于各大图册,是大都会东亚馆的镇馆之宝。断代公元7世纪上叶(唐朝);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佛像久存库房,年起才在弗利尔的中国早期佛教造像馆内展出。博物馆断代隋朝或初唐。
巴尔的摩的佛像还未能做到“脫胎成像”,但已具备干漆夹苎的雏形。大都会和弗利尔的两尊,佛像底部中空,均已脱胎;但弗利尔的那尊,断臂处仍可见木胎的一部分;大都会的一尊,断臂处可见其内为空心,脱胎更为彻底。
唐代干漆夹苎佛像,最最著名的一尊是日本国宝级唐鉴真和尚干漆夹纻像。
造像生动细腻,宛若真人,双目有神,表情祥和,呈跏趺坐姿,身披袈裟,袒右肩,衣纹褶皱自然写实,流畅生动,袒露的胸部肌肉平滑光洁,充满弹性。袈裟表面均残留敷彩痕迹,佛像裸露的肌肤处可见较为明显的贴金痕迹,袈裟表面残留鲜艳的红、蓝敷色。
大都会的签注上标注佛像来自正定大佛寺。
此佛像号称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干漆佛像,博物馆断代为公元年的隋朝。断臂处仍可见木胎的一部分
此佛像久存库房,年起,在弗利尔的中国早期佛教造像馆内展出。博物馆断代隋朝或初唐。
博物馆使用了现代仪器对佛像进行了检测,试图揭示制作奥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