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幼年听过一些佛法,他一直想知道自己在轮回中究竟是为了什么。命运无常,高才落第,这些都成为他探索人生意义的契机。湛禅师见他颇有根器,常和他分享修行中的道理,清净的种子植入他的内心深处。在湛禅师的影响下,孟浩然学会参禅打坐,长久的禅坐和静思使他忘记世俗的烦恼,心中升起喜悦。
新昌有一座大佛寺,寺内有一座石雕弥勒大佛,被称为“江南第一大佛”,开凿于南北朝时齐梁年间(约~年),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的大佛相媲美。
这座石雕弥勒像镌于崖壁之间,庄严端坐于石窟中。传说中,佛像雕凿成功后,人们听到悦耳的天乐,空气中弥漫着芳香,如同佛经中所说的香山一样。
孟浩然被这座巍峨的佛像所震撼,他感到好像下世度人的弥勒佛已经降临,引起他无限的敬仰。孟浩然双手合十,虔诚礼拜,下定决心用心修行,希望能够尽早得到弥勒佛的度化。
他在诗文《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中写道:
石壁开金像,香山绕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余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诗文大致意思是,腊月八日是释迦佛的成道日,这一天孟浩然邀请寺中的和尚讲经说法。他接受佛法的熏陶后,又前往泉堂沐浴净身。古寺清净优雅,天香袅袅,使他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他发愿,希望佛国的净水能洗掉心上的封尘。
读书练剑诵经礼佛
大唐盛世国家强盛,气象开阔博大,因而诗人的作品风貌,无论写崇高志向、寂苦悲愁,还是写修行中的体会,都带着宏阔博大的气息。
孟浩然修行的过程是从修心开始,先是摒弃各种尘念,继而逐渐放淡人心,随着修行体会的加深,他在禅定中能够长久保持清净的心。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坐觉诸天近,空香送落花。”(孟浩然《登总持寺浮图》)从这几句诗文可知,通过舍弃尘念,不断修行,他甚至能够通过天目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他发现,从自己生命产生以后,已经过了很多的尘劫,他看到前世因为行善累积了不少功德。在禅定中,他看到自己靠近天界,天花飞散时空中会弥漫着奇异的芳香。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孟浩然《题义公禅房》)整个身心和定中的景象融为一体,他再看修为很高的僧人,会看到他们的心净洁得就像莲花,不染纤尘。
孟浩然一生大半光阴都在隐居、交游中度过。唯一的仕途经历,曾在宰相张九龄部下做过几年官吏。读书练剑、饮酒赋诗、诵经礼佛是他生活的基本模式。他一生风流倜傥,流连山水,无暇整理文集。他去世后,王士源担心孟浩然的文采也会随之消失,于是四处搜集他的诗文,编撰成册,这才使得浩然的诗文流传下来。
大唐另一位田园派诗人王维路过郢州,他凭借记忆,将孟浩然的肖像画在刺史亭上,称其为“浩然亭”。刺史郑诚认为贤者美誉应当百世流传,于是更名为“孟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