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佛寺 >> 大佛寺图片 >> 正文 >> 正文

敦煌与延安在红色沃土的邂逅,从敦煌到延

来源:大佛寺 时间:2023/4/22

5月18日,在以“博物馆的力量”为主题的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由敦煌研究院、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联合主办,延安市文物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甘肃恒真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协办的“从敦煌到延安——石窟艺术数字影像展”在延安开幕,旨在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和传播功能,让文物“活”起来,赋予新创意,赋能美好生活,增强全社会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促进文博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薛耀军主持开幕仪式

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宏兰与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分别致辞。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严汉平宣布《从敦煌到延安——石窟艺术数字影像展》开幕后,全体人员参观了展览。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汇通之地,东西方文明在这里碰撞,孕育出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个,彩塑多身,壁画多平方米和各类珍贵史料典籍,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群。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北线上的重要节点,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也是陕西石窟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尤其以宋金时期石窟最具代表,艺术水平最高。

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文博界进行文物数字化的探索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国家行业标准与规范,完成莫高窟个洞窟壁画数字化采集、7处大遗址和40余身彩塑的三维重建、多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和余套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采集。构建了“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的整窟的高清图像全球共享。并对7省市16处文化遗产提供了数字化技术支撑和工程实施。开启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文物信息的文物科技保护新篇章。

欣逢盛世,敦煌研究院与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在文物科技保护和文化传承弘扬领域开展合作。年开始,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应邀对延安市重点石窟展开数字化科技保护工作。对子长市钟山石窟、富县石泓寺石窟、志丹县城台石窟、宝塔区清凉山石窟、黄陵万安禅院石窟及安塞真武洞大佛寺等六处石窟进行数字化保护项目实施。完整记录延安典型石窟文物信息,形成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字档案,支撑服务于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美术临摹、文化弘扬等各个方面,全面推动延安石窟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未来,双方将在文物科技保护和文化交流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此次展览是基于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成果和石窟艺术摄影作品的综合性展览。敦煌石窟主要以莫高窟、榆林窟艺术为主体。延安石窟主要是子长市钟山石窟、富县石泓寺石窟、志丹县城台石窟、宝塔区清凉山石窟、黄陵万安禅院石窟及安塞真武洞大佛寺等六处石窟中的经典内容。通过影像展示各个石窟的遗址外景、石窟形制、彩塑和壁画,多元融合的呈现两地石窟文化和艺术风格的传承与演变。

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创新策划,精良制作,通过现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的深入融合,同时将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研究员创作的摄影作品融合展现。展览以壁画高保真复制、摄影艺术图像展示,洞窟原大复制,虚拟漫游穿戴设备体验、多媒体节目展演以及文化创意衍生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同时,通过摄影艺术将学术、技术融为一体,以可视、可感、可听、可触的展陈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深度挖掘石窟文物的价值,实现主观上的视觉传达与观众客观上的艺术体验的完美结合。让敦煌、延安这两处文化遗产,穿越时空,千里相逢,华丽再现。用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的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献礼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未来,敦煌研究院将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继续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继续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丝绸之路沿线文化资源交流共享,为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作出更多新的贡献。

华商报记者贾令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