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佛寺 >> 大佛寺图片 >> 正文 >> 正文

河南郑州小京水宋氏家谱前言

来源:大佛寺 时间:2022/12/28
彭洋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3/9222117.html

小京水宋氏,是指以小京水自然村为中心,明朝后期开始有史记载的宋元、宋魁两兄弟的后裔。

探源:小京水宋氏,老家谱都是记载的“山东沂州府费县柏林村”,明朝时期不知何故,柏林宋氏纷纷外迁。小京水宋氏就是柏林镇宋氏外迁的后裔,年费县改称平邑县(温河县改称费县),现在为“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柏林镇柏林村”。年五一期间,元公和魁公后裔结伴至柏林村寻根,同宗高接远送,热情相待。故乡山清水秀,发展良好,宋氏人口达余人,为柏林旺族。

迁郑时间:宣统三年小京水宋氏家谱记载:元公、魁公的先祖不知何时迁郑,相传先在州东黄岗庙(今郑东新区黄岗庙村)居住,后迁到郑州塔湾,后又有一支迁居郑州州西二十里小京水村(原址在今中原区西流湖柿园大桥西南部)定居。

“宋元”、“宋魁”是明朝嘉靖年间(~)人,他们是不是来小京水的第一代人,也无法考证。所谓“元”、“魁”,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名字,而是根据修谱惯例“以所知者推始祖”,后裔给他们追送的谥名。元公支系创修家谱时,以所知的先祖“获麒”、“获麟”、“获玉”为第二世,将他们的父亲谥名为“元”,作为一世祖,意思是“开始”;魁公支系以获祥、获久为第二世,将其父谥名为“魁”,意思是是“第一世祖”。

小京水村名:荥阳县志记载:小京水河,发源于灵椿岗(今中原区孙庄村),为贾鲁河支流。因为贾鲁河古称“京水”,此河较小,故名小京水河。小京水宋姓就住在小京水河两岸,为保佑子孙富贵,借贾鲁河古名“京水”这个地望,定村名“小京水”。

播迁:小京水村历史上归荥阳县管辖,处于郑州和荥阳交界,正好位于中国的陆路驿道豫陕官道和河南的水路重要交通线贾鲁河交汇形成的十字架的交汇点上。明朝后期,郑州西郊地旷人稀,发展空间很大。宋氏第二世至第五世有多人为明末清初的秀才,其中第四世宋瑫为清朝初年明威将军,迁居郑州城,其第四子宋四箴为清朝康熙年间南雄总兵官(正二品)。说明当时小京水宋家已经跨入乡绅阶层,成为郑州城和荥阳东、郑州西的望族。小京水宋家和谷家在清朝乾隆年间,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集资修“京水桥”,成为“桥户”。经济上的发展,为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以小京水村为中心,在附近形成以魁公后裔为主的柿园、河东湾、后河、落达庙(原名宋寨)、保吉寨(原名南岗)等村庄。从第十二世开始,字辈统一为:“家运吉祥,福寿荣光,继世隆庆,声名显扬”。年,曾经续修家谱,现在有人左右,第十二世“家”字辈尚有人在世。

年,拆迁前的小京水村东西大街。

以元公后裔为主的西岗、东岗(今宋庄)、北岗、南仗、西南岗、旮旯王、瓦屋李、白家庄等村庄,部分后裔外迁至荥阳贾峪镇宋湾、石碑沟村,郑州城内豆腐砦,叶县任店镇郭营村,禹州市,今郑东新区马楼、小金庄,年大饥荒,迁至陕西省至今未归者,等等。从第十二世开始,字辈统一为:“家运其永,乃祖之光,吉士承志,于以升扬”。现有余人,第十二世“家”字辈尚有人在,石碑沟村第二十一世“士”字辈年龄尚幼。

祖茔:宋氏老祖茔原在小京水村西北、北岗村西南、西岗村东南的龙王庙西北(今西流湖宋氏碑亭正西偏北米左右,大佛寺正西米左右,西流湖西部地铁口南米左右),元公魁公并列立祖。后来,各支系发展,各自另找坟地。年修今须水村西柳沟水库,祖茔石碑大都被拉走,加固水库溢洪道口。年大炼钢铁,部分石碑被烧成石灰。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残存石碑又遭洗劫。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整土地,老坟茔被平掉。改革开放后,因为发展用地,部分坟茔经过迁移。年开始村庄改造,不久坟茔全部迁往荥阳市贾峪镇卧龙山庄公墓。

宋氏祠堂:元公第十一世孙秉睿公出资在郑州城内建宋氏宗祠。解放前只要天下太平,郑州附近宗亲,每年都要在此祭祖。元公和魁公后裔又在今西岗村建了一个宋氏宗祠,大的祭日各支系轮流当值,带领族人来祖茔祭奠先祖,老少爷们大吃一顿,叫做“吃坟会”。年秉睿公继室傅氏捐亩地在宗祠建宋氏义学,为西岗学校前身。解放后,祠堂被占用,大的祭祀活动停止。

宋氏“耕读医士商武”传家,多行善事,造就了一个五百年余蒸蒸日上的大家族。数百年间,因种种原因,辗转迁徙者甚众。据专家考证:小京水宋氏是郑州市城区人口最多的一支土著家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紧邻西流湖的宋氏村庄,纷纷拆迁改造。年7月,宋氏祖居地小京水村首先被拆迁,随后其他村庄现在已经全部拆迁。宋家五百余年的田园生活将快速融入城市。

编修魁公家谱:年前后,魁公后裔第一次修谱,年开始第二次修谱,数月后交付印刷。1年,洛达庙村率先第三次续谱,不久,柿园等村完成续谱。年,第三次续修小京水村支谱。年元月,家谱交付印刷。

编修元公家谱:元公《宋氏四续家谱全稿》记载:“据癸未年誊真,宣统三年更正”。此上一个癸未年(羊年)为清德宗光绪九年(),第二次修谱大概在同治五年即年前后。第一次修谱时间大概在道光十五年()道光皇帝为小京水宋氏宋琳立“七世同居”牌坊之前。

第四次续谱采用欧阳修式修谱法,此谱在文革中被烧毁,为乡绅家谱,尚有部分残本,为第六次续谱奠定了基础。第五次续修家谱,时间在年,因为战乱,前后历经十年,年,家谱基本完工,土改开始,不许再修家谱,家谱半途而废。文革中此谱被造反派搜走损毁,部分参修人员抄有零碎稿件保留。

第六次编修元公家谱:年11月,为了传承家族文化遗产,元公后裔延请家谱学者宋元明为总编辑,呼吁族人第六次续修家谱,得到元公后裔大力支持。

年初,第六次续谱工作逐步展开。同时,四处寻亲,联系今郑州豆腐寨宋家门;荥阳市崔庙镇丁沟村;郑东新区小金庄村;二七区曹洼村、八卦庙村等支系,共同商议续修家谱事宜。至年年底,初稿基本完成。部分支系印刷了初稿。不久,村庄大规模拆迁,编修工作一度进行缓慢。

年11月,由元公第十四世孙其广牵头,元公、魁公后裔,集资在小京水村原址东部,原小京水桥遗址附近,建修郑州小京水桥官道宋氏碑亭,小京水宋氏族人有了一个追根溯源的精神家园。现在,此碑亭已经成为西流湖公园内的一处风景。

年,在西岗村党支部书记宋长岭鼎力支持下,第六次续谱开始审定校对。家谱世系录按照新式的宗枝法修谱模式,尽可能融入族人个人资料。初中毕业,看得懂表格的,都能读懂世系录。经过资深谱家多次研讨,又加了目录和谱标,方便找寻。

按照修谱惯例,各个支谱基本编纂完毕,再合成总谱。下一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去积极和鲁山县小楝(liàn)树、叶县任店镇郭营,禹州市郭连镇师堂村等地的同宗,续修家谱,争取早日合成总谱。

在此,向各个历史时期为编修家谱做出贡献的前辈致敬!向参加和支持家谱编修的人们表示感谢!

总编辑宋元明

二零一六年元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