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佛寺 >> 大佛寺新闻 >> 正文 >> 正文

书论林散之谈笔法墨法

来源:大佛寺 时间:2022/7/26
背上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hl/180113/5997619.html

林散之谈笔法墨法

林散之(年11月20日-年12月6日),原名林霖,别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白叟等。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七棵松村,清光绪二十四年农历十月七日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今属南京市浦口区),开国初,林散当中选安徽省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现更名为浦口区)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令。六十年月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任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甲第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荣耀主席。年中日书法相易采用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今世三绝”。林散之也被称为“今世草圣”,代表做有《中日交情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做诗论书一首》等。年12月6日因病在南京谢世,常年92岁。

岁月须在用笔,画当中心要下岁月,不看两端看中心,笔要能留。

握笔弗成太紧,要虚灵。

右军有四句话: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前笔后,字存心后。

东坡讲援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王右军讲援笔之法,虚左实右,意前笔后,字存心后。

包世臣的反扭手筋弗成。造做。

援笔要使劲。不必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丰富,入木三分,无力何如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竭力不能成字。

写字要使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气力要用在笔尖上……

援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写字要运肘,运臂,气力齐集。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万万不能单运腕。

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

拙从工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极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笔要勒出刚毅,不能软而无力。

笔要写出刚毅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

不要存心抖。偶而因使劲量大而涨墨出来,是能够的。中心一竖要有力,完善,不让劲。……写得光润,碑上字的毛,是剥蚀的原因,不能学它的状况。

笔要振迅。循规蹈矩是写不好字的。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

太快!要能留得住。将近杀得住。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随地能停。

笔笔要留。

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象清道人那样抖。堪称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毅才干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为名手。最怕俗。

当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昔人也有尖笔的,但气力到。

枯、润、肥、瘦都要圆。用笔要有逗留,宜重,宜留,要有刚毅。

平,不只是像尺相同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菱角。

断,不能太显然,要连着,要成心有时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要能从笔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样有力。

要回锋,回锋气要圆。回锋要懂得,多写就熟了。

屋漏痕不只是弯蜿蜒曲,况且要圆。墙是不只的,因此雨漏下来有逗留。握笔弗成太紧太死,力要到笔尖上。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能明白个中情理。

字硬、直,枯燥。

字,不看两端看中心,每一笔不放松,刻苦写之。

写字,必然要严谨笔法和墨法,要严谨援笔,严谨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虚,先悬腕而后悬肘。

昔人书法嫉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

昔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

昔人千语万言,不过“翰墨”二字。能从翰墨上存心得,则字画思过半矣。

写寸楷便可悬肘。先大字,后渐小,逐日保持20分钟,慢慢拉长。

运笔挺来横下,看字要偏重笔划中心,慢慢养成中锋习惯,毕生沾恩。

无根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

东坡论书,握笔要掌虚、指实。

圆而有方,必滑。

方笔方而不方,难写。

可之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娇娆无棱角。恰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书家要懂刀法。印人要懂书法。行隔理不隔。

笔笔涩,笔笔留,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本,正特长留,因此耐看。

昔人做书,笔为我所用,愈写愈活,笔笔当然有力,做画也相同。

悬肘是根本功之一,宛如学拳的要“蹲裆”,蹬得直冒汗,迎刃而解,便能举重若轻。

如鱼得水,举重若轻。气力凝蓄于温润当中,例如京剧净角,扯起嗓子死拼喊,声嘶力竭,无美可言,谁还爱听?

看不出使劲,力涵个中,方能回忆。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不善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例。

写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干入木三分,这是真力。

写字时手不能抬得过高,也不能拖鄙人面,要上到下相同平,这叫平肘。还要虚腕,虚腕才干使手中的笔解放转移,为所欲为。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

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题目。多搞墨是死的,要字斟句酌。

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肉肉就在个中了。

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一笔写十一个字,他人如斯就没有措施写了,所谓入木三分便是指此。

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同就悦目,没得墨,内里起丝丝,枯笔觉得润。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浓墨淡。

笪重光论用墨:磨墨欲浓,破水写之方润。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用墨要能深透,使劲深沉,拙中巧。

会用墨就圆,笔划很细也是圆的,是中锋。

用墨要能润而黑。用墨用得熟阻挡易。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熟,便是磨得很浓。而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了,甩不开。

从前闻张栗庵师说:“字之黑豪爽圆者为枯,而困苦遒挺者为润。”误认为是说反话,七十岁后,我才体味看字偏重精力,墨重笔圆而乏神情,得不谓之枯耶?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润乎?“润含春雨,干裂秋风。”弗成仅从式样上去决断。

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之渍水,深浅干润,改变无量。“使用之妙,存乎专心。”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则润,字斟句酌,泼墨如渖,门路要正,切勿歧途。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刘晓林

林翁散之,字画诗文俱精。诸般机会,书名覆盖其余。众人不知,非师长不能。

即日,戋戋拜读林翁为本人的书法集所做序文十分感叹。师长不是仙人,他也是从懵懂而入堂奥、从自发而到自发,从少知所致多知。在文中,我读出了以下:

1、包罗天赋在内任何人在六合眼前要有发自肺腑的自谦才是,不然便涌现无量的狂人梦话。“余微薄不文,学无成效,书法一路,何敢妄谈。”“童年摹习,白发粗成,路具轨辙,非敢言书法也。今不计工拙,影印以行,深得识者指其缺点,以匡不逮,是为序。”做为对艺术谙悟殊深、已近老年的师长尚如斯觉得,你我应做何想?

2、真实的艺术家如以逐名浮利为人生的中央,其想不离开艺术都难。“若驰鹜虚名,贻害不浅,屡屡延稽,弗成救药……”个体的了解与理论糊口城市受阶段性的限制,暂时为某些成分所困而做的权宜之计能够明白;假若一拖再拖,把名利放在艺术的前方,这就弗成救药了!

3、人要学会专心,惟有专心才有听进、采取师友倡导的大概。人这类高档动物最简单自认为是,殊不晓得本人的了解在特定的状况下是如许的主观!林散之师长持张栗庵函求谒黄宾虹,得黄翁规语:华夏字画若想大成必然要把握运笔用墨之道。

4、贤达、竹帛上的“高论”数以万计,你我要学会解析;惟有明到底,晓得了因此然,你我才会将“高论”来辩证使用。不然,“高论”生效,你我会添加更多的怀疑。黄翁教导“白黑之说”,林师长闻言,悚然大骇:“通常虽知计白当黑和知白守黑之语,视为具文,未明到底。今闻此语,恍然有悟。即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细心潜玩,都于黑处镇定,白处虚灵,是非错综,以成其美。始信黄师长之言,不吾欺也。”

5、再宏大的艺术家都要了然一个情理:六合间万物不存在绝对的完善,一共完善都是人类自界说的了局。对艺术家而言,最紧急的是连接本人的理论情状(心地、才学、体验等)来取舍一条恰当本人的艺术之路。人生想有所成效很紧急的一点便是取长补短、取长补短,艺术更是如斯。“古今众人,成效不同,要皆无病,肥瘦异制,各有专美。人有优点,亦有所短,能避其所短而不犯,则善学矣,君其勉之。”

6、事物的属性毕竟要经由其内涵的包括(或风格)来说明,而非外表(表相、式样等)。奈何才干做到本身(包罗艺术)风格的提拔?首先要明白晓得是非的准则,换言晓得甚么是真实的是非才行。不然连甚么是是曲都不晓得,之事一味的想当然何如能行?“凡病好医,唯俗病难医。诊疗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念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参观广,则眼界明、肚量扩,俗病或可去也。”通常咱们讲博古通今、南征北战,这对充分、提拔一个体的了解很有扶助。对此,贤达苏东坡也深有同感:“做字之法,见浅识狭学不够,终难成其妙也!”

7、人生需求真实的练习,当然本人的真实思量也能够演绎到练习的领域。假若一个体讲练习(他学)与体味(自修)连接起来,那他所取的成效更会不患了。“余复敬听之,遂自海上归,勤苦远游,夹一册一囊而做万里之行。自河南入,登太室……出三峡,下夔府,觇巫山十二峰,云雨谬妄,欲观奇特,遂出西陵峡所致宜昌,转武汉,趋南康,登匡庐,宿五老峰,转九华,寻黄山而归。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纪行几何篇;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里,道路雍塞,风雨艰巨,亦云苦矣。”

8、万物的改变是当然的经由,而非存心为之。非当然的事物(艺术)多会得形忘神,当然之美方为大美。“调理之深,酝酿之久,而始胜利。由递变而非渐变,渐变则败矣。书法之演化,亦犹是也。盖一日千里,事势必然,勿容惊疑。”许很多多的艺术家在做着“求变”,为甚么“求变”却不晓得!?“求变”的后面应为“求好”;其余,一个艺术家在艺术上是不是有“变”,最佳是在其回想性命时再做归纳,哪能在本人的艺术经由中在肆意叫嚣着:我又“变”了!公私分明,如斯的主意很诙谐。有些事物的“部份”能够变,有些则永世不能。例如组成事物的因素点线面,例如某些法理。“余学书,初从范师长,一变;继从张师长,一变;后从黄师长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年,又一变矣。唯变者为形质,而稳固者为道理。审事物,无稳固者。变者生之机,稳固者死之途。”

9、艺术与人生相同都有“轨迹”存在,延续性越强的“轨迹”越经得住揣摩、越耐品赏。现在社会上有不少的所谓艺术家为求一己之“地位”在做着屡见不鲜的花招,尝有聊发诳语者:我比毕加索笼统多了!?求教:你是不是晓得毕加索的艺术体验了几何人生的思量?“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万般恨不必。及获得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最先的A何如能与尽头的A同论呢?没有曲折哪来的沧桑?或许高妙的伶人与仿效者能够做到类似,但毕竟有洞悉的人存在!吃了“催熟剂”的瓜果怎能同迎刃而解的瓜果同日而语!!“余入门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以宋之米氏,元之赵氏、明之王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始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又称北海如金翅劈海,太华奇蜂。诸公学之,皆能成效,实南派自王右军后一大量师也。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之后学行书,学米;六十之后就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除上述9条外,转益多师、吸取一共可学化为己有对一共想有所成效的人来说当然是不需论述的道理。

任何人想在艺术上马到成功是弗成能的事项,我把林散之师长的文字做为完毕与诸生共勉:“语云,一艺之成,良工心苦,岂不然哉。顾念乎生,寒灯夜雨,汲汲穷年。”

林散之

余微薄不文,学无成效,书法一路,何敢妄谈。唯自孩提时,即喜弄笔。积其岁年,或有所得。缀其经由,贡采览焉。余八岁时,最先学艺,未有师承;十六岁从范培开师长学书。师长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援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弱冠后,复从含山张栗庵师长学诗古文辞,师长学贯古今,藏书甚富,与今世马通伯、姚仲实、陈淡然诸师长游,书学晋、唐,于褚遂良、米海岳尤精至。尝谓余曰:“学者三十开外,诗布告艺,咸宜明其路径,若驰鹜虚名,贻害不浅,屡屡延稽,弗成救药,口授手授,是在真师,吾友黄宾虹,国内著名,可师也。”余悚然聆之,遂于翌年负笈沪上,持张师长函求谒之。黄师长不以余不肖,谓日:“君之字画,略有才干,不入时畦,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学拟而成,朦胧凄迷,真意全亏。”并示昔人用笔用墨之道:“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紫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日壁坼纹。用墨有七种: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又曰:“昔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明白。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气力,白处欠岁月。”余闻言,悚然大骇。通常虽知计白当黑和知白守黑之语,视为具文,未明到底。今闻此语,恍然有悟。即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细心潜玩,都于黑处镇定,白处虚灵,是非错综,以成其美。始信黄师长之言,不吾欺也。又曰:“用笔有所忌讳: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钉头、鼠尾、鹤膝、蝉腰皆病也。凡病好医,唯俗病难医。诊疗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念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参观广,则眼界明、肚量扩,俗病或可去也。古今众人,成效不同,要皆无病,肥瘦异制,各有专美。人有优点,亦有所短,能避其所短而不犯,则善学矣,君其勉之。”余复敬听之,遂自海上归,勤苦远游,夹一册一囊而做万里之行。自河南入,登太室、少室,攀九鼎莲花之奇。转龙门,观伊阙,入潼关,登西岳,攀苍龙岭而觇太华三峰。复转终南而入武艺,登太白最岑岭。下华阳,转城固所致南郑,路阻月余,复经金牛道而入剑门,所谓南栈也。一千四百里所致成都,中经嘉陵江,奇峰松翠,急浪奔湍,骇目惊心,震民心胆,人世奇境也。居成都两月余,沿岷江而下,至嘉州寓于凌云山之大梵刹,转途峨嵋县,六百里而登三峨。三峨以金顶为最高,峨嵋正峰也。斯日斜日四照,万山沉沉,怒云四卷。各山所见云海,以此为最奇。留二十余日而返渝州,出三峡,下夔府,觇巫山十二峰,云雨谬妄,欲观奇特,遂出西陵峡所致宜昌,转武汉,趋南康,登匡庐,宿五老峰,转九华,寻黄山而归。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纪行几何篇;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里,道路雍塞,风雨艰巨,亦云苦矣。余学书,初从范师长,一变;继从张师长,一变;后从黄师长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年,又一变矣。唯变者为形质,而稳固者为道理。审事物,无稳固者。变者生之机,稳固者死之途。

书法之变,尤其显著。由虫篆变而史籀,由史籀变而小篆,由小篆变而汉魏,而六朝,而唐、宋、元、明、清。其为篆,为隶,为楷,为行,为草。时间不同,体系即随之而易,嘴脸各殊,精力亦因之而别。其始有法,而终无奈,无奈即变也。无奈而不离于法,又一变也。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旦一夕而变成丝与蜜者。调理之深,酝酿之久,而始胜利。由递变而非渐变,渐变则败矣。书法之演化,亦犹是也。盖一日千里,事势必然,勿容惊疑。居尝论之,学书之道,无他玄秘,贵援笔耳。援笔贵中锋,平腕竖笔,是乃中锋;卧管、侧毫,非中锋也。学既贵专,尤贵于勤。韩子曰“业精于勤”,岂不信然。又语云“学而后知不够。”惟有学之,方知其难。盖有学之而未能,未有生而知之者也。余入门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师《张猛龙》、《敬使君》、《爨龙额》、《爨宝子》、《嵩高灵庙》、《张黑女》、《崔敬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颜平原、柳诚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屡屡习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赵氏、明之王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始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又称北海如金翅劈海,太华奇蜂。诸公学之,皆能成效,实南派自王右军后一大量师也。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之后学行书,学米;六十之后就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师长,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亨衢也。

语云,一艺之成,良工心苦,岂不然哉。顾念乎生,寒灯夜雨,汲汲穷年。所学虽勤,所得甚浅。童年摹习,白发粗成,路具轨辙,非敢言书法也。今不计工拙,影印以行,深得识者指其缺点,以匡不逮,是为序。

一九八五年一月林散之于玄武湖畔

寰宇各地的字画同志:

感激众人对见山临海堂的支撑与重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