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佛寺 >> 大佛寺新闻 >> 正文 >> 正文

第篇河北游记十五正定隆兴寺概

来源:大佛寺 时间:2022/7/18

河北正定的隆兴寺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寺之一。隆兴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为龙兴寺,清朝改为隆兴寺;这是中国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兴寺自肇建之初至清末一直倍受历代帝王的青睐,尤其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慈禧曾多次巡幸驻驾,拈香礼佛。

隆兴寺是中国国内现存宋代建筑、塑像及石刻最多的寺院建筑之一。但是这座寺庙,像是一颗已被历史的尘埃遮掩的明珠隐藏在正定古城,专程来这里参观游览的游客不多,这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态颇令人惋惜。如果您对中国古建筑或佛教艺术感兴趣,建议您来看看,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是国家邮政局于年6月26日专门发行的《正定隆兴寺》特种邮票一套两枚,分别为隆兴寺的摩尼殿、大悲阁。我国发行过特种邮票的寺庙凤毛麟角,由此可见隆兴寺确实不同一般。

隆兴寺作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不仅在中国佛寺中享有"海内宝刹第一名区"和"京外名刹之首"之誉,在中国建筑史上也是研究宋代佛寺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隆兴寺可看的地方不少,最有名的为“全国六大之最”,分别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的艺臻极品摩尼殿、中国孤例五彩悬塑自在观音像、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中国最古老最大的转轮藏、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观世音像。

照片右边的红墙就是隆兴寺的围墙,高大厚实,如同北京故宫的围墙。

隆兴寺没有山门,前面仅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双龙照壁,这是隆兴寺的第一绝。照壁东西长22.9米,高6.8米,厚1.2米。照壁的前后心均为菱形,中间为绿琉璃浮雕的两条栩栩如生蛟龙。传说,正定城南滹沱河,水深流急,早年无桥,过往不便,后打铸两条铁链系于两岸木桩,以利行人渡船,后经年累月,铁链变成两条绿龙,为害百姓,被张天师擒获。此时,正值尉迟敬德监修这座寺院,忘了修寺院的山门,正愁没办法交差。于是便让工匠连夜动工,在寺院门前修起了这座照壁,把二龙牢牢地嵌在中间,这样一来镇锁了蛟龙使它不能作恶,二来也遮掩了大佛寺没有山门的尴尬。于是正定民间有了“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的说法。

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便是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

隆兴寺是一组以中轴线对称,南北纵深布局的建筑群,寺院没有其他寺庙常设的山门,天王殿是其入口。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中有圆拱形大门,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兼有山门作用。

隆兴寺寺院占地面积平方米,整座寺院依南北中轴线纵深展开,前殿后阁,以阁为主,高低错落,重迭有序。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天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书楼(遗址)、大悲阁、集庆阁(遗址)和弥陀殿等。在寺院围墙外东北角,有一座龙泉井亭。寺院东侧的方丈院、雨花堂、香性斋,是隆兴寺的附属建筑,原为住持和尚与僧徒们居住的地方。隆兴寺的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

在天王殿左右围墙上,有绿色琉璃砖雕刻的“富贵牡丹”图案。

隆兴寺是皇家寺庙,入口天王殿门上悬有康熙皇帝手书“敕建隆兴寺”金字牌匾。

隆兴寺在古代已有不少文人骚客为之吟诗讴歌,在近代则有鲁迅、康有为、梁思成、余秋雨等不吝赞誉之词为之赞叹......。我游览过不少寺庙,很少遇到其内有如此多国宝级珍贵文物的地方,必须得静下心来慢慢游览,细细体会。我将从隆兴寺的入口开始,按照由南到北的顺序用自己的所见所思来依次介绍寺内十多处的精华景观。如果您能耐下性子看完,我想必有所获。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一尊金代木雕弥勒佛坐像(也称布袋和尚),佛像坦胸露腹,矫首前视,笑口常开,喜迎游人。据载,这是我国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岳林寺一位和尚的形象,名契此。他平日肩荷布袋,四处化缘;临终前曾作《辞世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天王殿内的四大天王塑像。

隆兴寺的导览示意图,里面可看的东西不少,建议安排半天的游览时间。

经过天王殿后,便是此处大觉六师殿遗址,这原是寺中主体建筑,体量规模都超过其后面赫赫有名的摩尼殿,然而其坍塌于民国初年,现在只存殿基。

我们参观游览古建筑,往往侧重于梁架和屋顶,可中国木构古建筑,是由屋顶、梁架和台基三部分密切组合而成的,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就难以对中国古建筑有完整的认识。通常情况下,由于古建筑的台基被压在建筑本体下面难以真切地看到,所以游客也难以对中国古建筑的台基有直观的认识。而在这里,大觉六师殿遗址则给游客提供了一个直面古建筑台基的极好机会。

在中国古代要建造一幢木构建筑,在开始搭建梁架之前,得完成定向、定直、定平等方面的工序,即确定建筑物的朝向、建筑物的垂直度、建筑物的水平度等。在这里,利用隆兴寺大觉六师殿遗址,我们可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古建筑的了解,学习到我国古代建筑工匠们是如何设计、测定待修建建筑的朝向、方位、基础等方面的知识。

大觉六师殿遗址介绍。原为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占地面积平米,可见其规模堪称宋代古建筑中的佼佼者。

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关系,中国的建筑一般都是朝南背北,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阳光。因此,建筑物在修建之前,都要先确定各自的方向,这就是所谓的定向。定向必须依靠工具,除了早期利用天象和罗盘等来定位外,到北宋时,古代工匠已经可制造利用诸多工具可用来定向,如《营造法式》就记载有三种,即景望板、望筒、水池景表。

《营造方式》所记载的古代工匠用于建筑物定向的景望板、望筒、水池景表。

在建筑物的方向确定之后,就要定平了,平也就是基准。“平”是建筑物重要的一个标准,古人于定平,也有根据经验造出的简单定平工具,《营造法式》记有两种,一种是“水平”,另一种是“真尺”。“水平”为一根两尺四寸长的木条,这可以说是现在水准仪的雏形。它在木条上开水槽注水,另用两块同样大的小木块做成的浮子,放置于水槽两端,由水浮子表面看到房屋地盘的四角上所立的木柱来划刻度,以此将四根木柱标出统一刻度即可定平。此为《营造法式》中所记之“水平”。

此为大觉六师殿遗址上的地面及柱石遗物。它是地基的一部分,地基的作用是高大的建筑物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梁架屋顶架起之后,地基能维持平均下沉,至此才能立柱架屋,梁架的基础是立柱,立柱的基础是柱下须安置柱基,柱基皆为石制,而石制柱基之下,同样是捣实碾压过的础基,如此种种组合在一块,地基才算成型可用,建筑物才算有了“基础”。因为地理气候的不同,各地建筑的地基也各不相同,大约土地坚硬时地基可略浅,土地松软时则深挖,下挖之后再打椿,即俗称的“打地丁”,大致的做法为,在地基槽内添黄土加石灰等物后打实,建筑物若形制大级别高,那地脚用料则相应更好,即在黄土石灰中混入糯米粥与碎砖作地脚,即在每层土石打实后浇糯米浆一层,然后再打土石再浇糯米浆,糯米浆有强大的粘结力,大大提高了地基的强度,这样一层一层直到所需厚度为止,这样地基大致完成。

“共享多彩世界”运营者信息:李毅军,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中国图库和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教授级高工,注册咨询师,有丰富游历经验的资深自助游驴友,写作出版有《西域光影》《天路胜景》《旅途撷趣》《仔细打量这多彩的世界》四本行摄图记书籍(在当当网、京东商城上均有发售,进入后搜索书名即可找到),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十篇游历方面的散文,数十幅摄影作品被报刊杂志、网站和影展采用,在新浪博客(博客名:李毅军的博客。用百度搜索“李毅军的博客”即可找到)上发表了两千多篇博客,现居北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