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佛寺 >> 大佛寺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中国首座跨海石桥,定居洛阳却在福建,90

来源:大佛寺 时间:2024/9/9

在泉州有座古桥常常被忽视,这里不是老城区,而是遥远的洛江以北,既无人声鼎沸的车马人流,也无来去匆匆、充满好奇心的游人,但在中国桥梁史中却是一座瑰宝——洛阳桥。

一听名字就觉得这座桥是洛阳的,实际上是远在福建的。

说洛阳桥是因两晋时期衣冠南渡时,无数中原士族为避兵燹,不远万里来泉州,见这里山青水秀,芳草萋萋,颇具洛阳之姿,遂取名洛阳,后石桥亦称为洛阳桥。

我熟悉洛阳,所以特意在这里环顾四周,发现它与同处洛阳一带的洛河颇为相似,河面宽阔,草木葱茏,的确易唤起思乡情怀。

洛阳桥建于公元年,当时泉州海外商贸渐兴,经济实力增强,民众对于交通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北宋时就在今泉州市区东南约30公里处修建了一座横跨惠安湾和晋江江之间的大桥——洛阳桥。洛阳桥前,人多乘小舟过江,浪大风急,险象环生,稍不留意就会坠江而去。

当时的泉州太守蔡襄不忍心让市民吃苦受累,立志造桥,无奈桥很长浪很难,前后历时六年方完工。

竣工的洛阳桥长m,宽5m多,共有46个桥墩,桥身点缀着七亭九塔为行人提供休憩之所,这就是我国首座跨海大石桥——洛阳桥。

洛阳桥也是我国古代着名的4座桥梁之一,对于桥梁界元老们来说有“北有赵州、南有洛阳”之说。

这座桥的施工过程异常极其困难,蔡襄在听取众多匠人意见后,终于采用两种方式:一是。

筏形基础与种蛎固基相结合。

筏形基础就是把桥墩制成船筏形状以抵抗水流撞击。早在唐代时,人们就开始采用这种方法修建桥和码头。据史料记载,公元年(唐代宗干元元年),河南开封城内发生水灾,黄河决口泛滥。当时筑桥用石材余块,每12块1米,8吨重,人力做不完,便以木排载运归入桥墩间,待潮水后退时放置,这样便节省大量人力。

种蛎固基无疑是一种天才的创造,由于石块简陋,空隙或大或小,很难对付,久而久之就会成为隐患,于是蔡襄想到了以牡蛎来弥补这一点。

牡蛎生活在海边,它的外壳坚硬,里面有许多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软体贝壳,当遇到岩礁时就会被压碎,所以牡蛎壳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是如果没有石头作为附着物的话,牡蛎就很难生存下去。因此,牡蛎需要找到合适的地方来繁衍后代才能存活下来。那么为什么要寻找一个能够适合自己生长的场所呢?蔡襄就是运用这两条原则把牡蛎引到石块中去,使牡蛎自己繁殖以弥补石块的空隙。

这一方法被后世称之为生物固基(Lor阳桥).洛阳桥在国际上开创了生物学在桥梁建筑中应用之先河。

这一方法究竟在固定桥梁方面起了多大的作用?答案是:在一定程度上起辅助作用。如果把它比作一个贝壳的话,那么洛阳桥就是其中一只巨大的“牡蛎”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它确实有很多好处。我非建筑学家,当然讲不下去了,但从文献上看,洛阳桥九百年来大修不超过三次,小修也不超过十六个,不能不说是牡蛎之功。

第一眼望去,洛阳桥的气势远超我所想,洁白的桥身向远处扩散,桥下波光粼粼,岸上芳草萋萋,一派静谧安祥。

此地果然无游人,仅有往来电动车一辆,为保护桥身亦不允许车辆通过。这就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南35公里处的大佛寺桥。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石桥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横跨在一座陡峭的山坡上。桥头有经幢式样石塔二座,塔身上雕刻佛像浮雕,一看年头已久,桥上石狮子矗立,齐刷刷地眺望远方。

脚下石条块呈纵列排列,五块石块拼合成桥体宽度。这是位于厦门鼓浪屿东南方向上的一个小岛——海沧岛。这里的海名叫南澳湾。从海上望去,只见一座座高耸入云的石头小山屹立着。桥上有一个巨大的船形石墩支撑着整个桥,石墩和水面之间用牡蛎加固,使桥墩稳固。

石桥和牡蛎就是这样互相依存、互相支撑走过千年时光而成为美谈的。

一路向桥心走去,有个花岗岩石亭台楼阁,亭台楼阁下安放了明万历年间“西川甘雨”碑。

太守一觉醒来,果然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他就在这里立“西川甘露”以谢西川之雨。

碑亭旁有个小博物馆,陈列着历代碑刻,均出自达官贵人或者名家之手,可见洛阳桥之显赫。

长虹卧波人竞渡,闽海四洲变通路。洛阳桥建成后,较好地解决了江两岸交通问题,同时使商业贸易更加兴旺,即使今天古桥的功能不再发挥,在泉州人民心目中,它还是那座“天下第一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