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佛寺 >> 大佛寺介绍 >> 正文 >> 正文

广州市大佛寺行意禅共修

来源:大佛寺 时间:2022/8/15

为了传承"行意禅"的祖师禅法,利益大众身心健康,大佛寺禅武医学堂恭请少林寺永化堂无言道公禅武医第十八代传承人德建禅师,于年11月23日至29日在大佛寺为大众传授行意禅的禅修营,共七昶日。行意禅以运动与打坐相结合,从内外兼修的智慧之法,改善大众身心,通过身心观照和用气运动,达到自我的身心疗法,使气血通畅并预防疾病和疗癒疾病的健康功能。同时有利于修行者开发心性,见性成佛的禅修基础。

行意禅包括禅武、禅医。行意禅历史悠久。明朝末年,少林寺南园永化堂无言正道(无言道公)创立禅武医法门。第十五代传承人寂勤(吴古轮),为保禅武医法门免遭灭绝,奉师命按照寺规打出山门还俗,经其子第十六代禅武医传承人吴山林传与行性禅师,又由行性禅师传与少林寺僧人德建禅师。行性、德建师徒传承禅武医之大成,对行意禅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发掘嵩山文化丰富内涵的重大贡献。

行意禅融汇于武学和医学,禅武、禅医,禅武医三个字中间没有顿号,是融为一体的整体概念。禅为三者之宗、之灵、之魂。禅武和禅医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禅为心宗,修禅首先是修心、修德、体悟、练意、依心法开智生慧。禅机即气机,经脉真气畅通则心健、身健、机敏过人。禅武、禅医以禅为本。练拳即参禅,行医亦修禅,禅武如一即练心、练意、练气。心为主,意为帅,气为旗。心主神明,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即可把握自己,亦可把握对方。用以为病者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所谓禅通武达医理明。反过来讲,禅不通则武不达,医不明则难以禅武如一,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是缺一不可的整体。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与脑神经学陈瑞燕教授近十年修习禅武医,并在大学倡导设立禅武医学科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也证实了禅武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独特的效果,充分证明禅武医是科学不是迷信。行性、德建师徒传承禅武医之大成,蛰居深山僻壤,为百姓行医治病留下许多传奇美谈。行性禅师和德建禅师对行意禅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发掘嵩山文化丰富内涵的重大贡献。

德建禅师

少林寺永化堂无言道公禅武医第十八代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嵩山内养功法”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嵩山禅武医传统功法”代表性传承人

少林禅武医绝学“心意把”传承人

河南省嵩山禅武医研究院院长

嵩山禅院住持

德建禅师深山修行三十年,用二十年时间在悬崖峭壁间修建宏伟嵩山禅院,并成立河南省嵩山禅武医研究院,申报嵩山禅武医内养功法为河南省非遗项目,并与广州大佛寺共同成立禅武医学堂,让行意禅能够惠及众生。

对佛门弟子而言,行意禅是一种修行的法门,对大众而言,是提升身心健康的方法,可使身心和谐、疾病减少。将其用直接、自然的方式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达到强身健体,心境平静的目标,提升生活、学习、工作的品质。

学习行意禅要求:

第一:有端正的心性,要有忘我、无我的境界;第二:有坚强的毅力,要耐得清贫、寂寞,要有遇到困难不回头的决心;第三:有较好的悟性,能够举一反三,开智生慧。

行意禅要诀:

心要静,意要专,气要顺,起落出入随气换,身随呼吸动,心随姿势转。气从丹田出,回要还丹田。身松心静,双目睁闭要自然。动作要协调连绵,一枝动百枝摇。心忖呼吸,气舒身动。

附行意禅禅修营课程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