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内外,燕山太行,春景如画。
家乡的美景近在身边,
疫情过后,
让久“宅”的我们走出家门,
放飞心情、拥抱自然,
“爱家乡,游河北,发现身边的美”!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联合策划出品
河北新闻网、河北省旅游协会导游分会
联合制作的
“名牌导游带您游河北”系列音频节目
带您一起
探寻河北美景,讲述河北故事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
河北有四种工艺上登峰造极的至宝
即“沧州狮子定州塔,
正定菩萨赵州桥。”
“正定菩萨”指的是
正定隆兴寺内大悲阁里的铜铸观音像
今天,
让我们“穿越时光”,
走进正定隆兴寺这座千年古刹
探访以“隆兴寺九绝”著称于世的千手观音像
一探千年前的工匠精神,
共悟佛教文化
名牌导游李明
隆兴寺九绝——千手千眼观音像06:04来自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点击音频收听《隆兴寺九绝——千手千眼观音像》)
寻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之最
来到正定看什么,一定要看大佛。正定有中国古代最高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
一尊高21.3米的铜铸千手观音供奉于隆兴寺主殿大悲阁内,佛像比例适度,线条流畅,面部表情恬静而慈祥。设计巧妙、富于变化、做工精细、无一雷同。
除本身的两只手、眼外,在身体左右各有20只手,分别执日、月、净瓶、金刚杵、宝剑等法器。
佛像只有42臂,又为何称为“千手千眼观音”?
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佛像的每只手中各有一眼,三界中有25种生活环境,即每只手、眼各有25种法力,相乘后得千手千眼,这也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
探正定大佛身世之谜
这座铜铸千手观音距今已有千年,于北宋初期,由宋太祖赵匡胤下令铸造而成。
公元年赵匡胤率军攻打太原城,在正定驻军,便到正定城西大悲寺(如今的隆兴寺)礼佛,寺内原有一尊四丈九尺高的铜铸大佛,历经契丹战火和后周世宗毁佛,已成泥佛。在与寺僧交谈中得知,当年佛像被毁,在莲花座内出现了“遇显则毁,遇宋即兴”八个大字,“显”指的是后周皇帝周世宗的年号“显德”,“宋”是大宋的国号,这句谶言很对太祖的心思。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这句谶言将赵匡胤的皇位说成了“上承天意,下顺民心”。
不仅如此,正定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的重要。北宋时期,正定是河北西路的首府,边关重镇,处于宋辽边界,赵匡胤将国家的政治需求与上天警示结合在一起,铸造了这尊“大手笔”的空门宝相。
史载,北宋开宝四年(年),太祖派军器库使、卫州刺史等官员做监修,三千兵役聚于真定城,开始铸造这座大佛像,修筑大悲阁。
解密“大手笔”制作的千年遗珍
那么这尊大佛有多大手笔呢?据记载,开宝四年(年)赵匡胤从都城开封国库调拨了吨铜,相当于北宋一年铜产量的十分之一。物料人力准备就绪,开始浇筑大佛,历时四年,直至开宝八年(年)才落成。
当时他们先拆去九间讲堂,然后开始向下挖,在挖好的方坑里一层土石,一层石灰夯实,留了一个深2米,边长13米的方坑,在方坑的正中间栽了七根熟铁柱,每根铁柱由七条铁锏合就,再用七条铁绳固定,然后把烧红的铁水灌入地基,形成一个整体的稳固的“铁地基”,坚固的地基使大佛经受住了千百年来多次地震摇撼。
打好地基后,上立大木为胎,制出内模外范,再将铜液注入内模。
佛像高大,不能一次铸成,工匠们经过精准的核算后以莲座、膝盖、齐轮、胸臆、腋下、及肩、头顶为分界线,分七段,采用屯土的方法接续铸造而成。
一千多年前,没有机械化,完全靠手工操作铸造了如此高大的铜像。
百闻不如一见,只有身临其境,静静地站在大佛之前,仰视佛像,才能懂得“震撼”二字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