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佛寺 >> 大佛寺优势 >> 正文 >> 正文

千年筏子百年桥,万里黄河第一漂,探究

来源:大佛寺 时间:2023/5/2

继续我的大西北的西游记,兰州是此行的起点。

我们这一趟的行程就算是“慢游”了。兰州呆了2天,敦煌呆了2天,嘉峪关1天,张掖1天,西宁停留了4天。一路游玩的比较重要的景区景点是:兰州黄河风景线、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质公园、玉门关、天下第一关、张掖丹霞地貌、张掖大佛寺、穿越祁连山达坂山、塔尔寺、青海湖和坎布拉景区等。

即便如此,还是感觉一路狂奔,走马观花,不够畅快。回家后,好好补做点功课,挖掘下所玩景区的历史渊源,感觉好像故地重游,也是乐事一桩。

接上文,游览黄河岸边的读者出版社和水车博览园后,沿着黄河岸边向上游黄河中山桥方向走去。一路,黄河风景线真是美不胜收。做一个兰州人,真是很幸福。

黄河岸边小憩

终于找到了羊皮筏,这可是黄河岸边的“大明星”啊。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象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几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这是兰州令人叹服的民俗文化的遗产

兰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我国以皮筏为渡由来已久。

“吹牛皮,渡黄河”是兰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将渡河者装入牛皮袋中,充气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几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这种摆渡方式恐怕你闻所未闻。不过只要你愿意,也可不妨一试。

以皮筏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细,二要胆大。上筏时要轻松自如,绝不可猛劲上跳。坐在筏上要紧抓木杆或绳索,遇浪可不能惊慌乱动,保持平衡自然会有惊无险。筏子往往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领航掌桨,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散步。50年代前,兰州金城关、骚泥泉一带的回民多从事皮筏运业,多达50多户,多人,有六十多条大筏,每年能外运羊毛多万公斤。

在旅游旺季,只要你运气好,总会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荡,或在滩边晾晒皮筏的新奇一幕。如果有兴致,一番讨价还价后,便可乘皮筏在黄河急流中一游,不过,别忘了穿好救生衣,安全总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敢乘坐,至少要在皮筏旁留一个影,别有情趣,也不虚了兰州之行。

哈哈,我们只敢和皮筏子留个影了。

皮筏漂流

这是个勇敢者的游戏,激流中速度极快。

“羊皮筏子赛军舰”是广传于兰州的一个俚语,它用夸张的对比方法形容了羊皮筏子搏击风浪、激流勇进的动势和筏子客豪迈的气魄,描绘了一道具有鲜明黄河文化特色的风景线。

自年兰州羊皮筏子被甘肃省文化厅正式确定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文化内涵真正有了“赛军舰”升值速度。今年,兰州市七里河区文体局已经正式开始继续申报,让兰州羊皮筏子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刺。

滔滔黄河水

下文,我们的旅行仍在兰州,一起再好好探究下百年历史的黄河中山铁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