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佛寺 >> 大佛寺优势 >> 正文 >> 正文

文研集萃张掖大佛寺古建筑二

来源:大佛寺 时间:2023/3/3
                            

张掖大佛寺古建筑系列(二)

大佛寺山门、牌坊、钟鼓楼

山门原址在明肃王府。《重刊甘镇志》载:肃王太祖高皇帝第十四子。洪武十三年初封汉王,建府临清。二十四年盖封肃王,建府平凉。二十八年移国甘州。三十二年,以曹国公李景隆奏,复移国于兰州从洪武二十八年(年)至洪武三十二年(年,即建文元年),肃王朱木英在张掖仅住了四年。肃王虽然离开了,肃王府却一直保存到明末。清代曾将肃王府一角改为“行台”,民国至解放后又在行台废署上先后建立张掖县甲种师范讲习所、张掖中学、市第一职业中学等学校。年,山门被迁至大佛寺。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左右两侧各以一小段影壁墙连接一座角门,角门外侧另有八字影壁左右相拱。山门的梁架结构较为简单:进深方向用三柱,中柱与檐柱间用单步梁、双步梁和穿插枋,中柱顶所承脊桁和单步梁所承金桁上均用椽花挂椽。中柱间设三座大门,后檐柱明间还有一圆洞门。

山门平面图

山门横剖面图

山门西立面图

“佛法无边”坊和钟、鼓楼原址位于陕西会馆。陕西会馆由明代设在张掖的陕西行都司改建,清光绪二十六年(年)由陕西客商重修,馆内的建筑原有山门、戏台、牌楼、钟、鼓楼、财神殿、三官殿、大殿、正殿等。另有一说会馆建于民国二年(年)。年,牌楼与钟、鼓楼被迁至大佛寺。

“佛法无边”坊形制为三间四柱三楼、庑殿顶。柱子及两边的戗杆底端均被固定在地栿上,每根柱子又被两块长条形夹杆石用木榫前后夹牢。明间两柱间有上、中、下三根额枋,额枋之间连以摺柱,摺柱之间镶板。次间高度较低,相应地只有上、下两根额枋。明次间各额枋之间没有清官式做法中的对位关系。三间下额枋下均饰有圈口牙子。四柱顶端直通脊桁,而角科斗栱直接用榫卯做在柱中。“佛法无边”坊这种类型的牌楼在张掖现存三座,其余两座分别位于山西会馆和民勤会馆,它们都是清末明初建造的。在一些老照片和《新修张掖县志》也可以发现类似的多座。使用地栿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钟、鼓两楼是几乎完全相同的四角攒尖顶,二层楼阁。以鼓楼为例,其平面为方形,开间、进深均为三间。下檐金柱间设墙,北墙上开门,门洞顶做饰有砖雕垂吊等花饰的砖券,室内有楼梯一部。攒尖顶上的宝顶是一个琉璃宝葫芦,宝顶座的四面各用一攒砖雕斗栱装饰。下檐斗栱仅用一个坐斗承交麻叶;老角梁头被雕为龙首。

鼓楼剖面图

原标题:《张掖大佛寺古建筑(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8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