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回家后的两周内把所有的图片和文字都顺利完成,得以发表新的游记!由于电脑端添加背景音乐功能在调整后台,本来准备好的一首背景音乐无法上传。那就暂且搁置吧!随着我的图片,带你走进童话般的世界,开启我们天堂之约的旅程。
至于为什么每次都要写游记,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对美好的向往和享受的过程。不管是收获喜悦还是遗憾,都比宅在家里要精彩!华丽的辞藻敌不过真情的流露。只希望把一路见闻,通过游记的形式传播给他人的心中,给更多的人指引,迈开腿走出家门,出去看看美好的人间。
最近抖音里总在流传着一个声音,“这就是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是呀!香格里拉我来了!卡瓦格博,我来了!香格拉里在藏族里的含义就是“心中的日月”。
记得在很多年前,我背着相机,还没有学会用相机去记录大千世界,像大多数旅游大军一样跟着旅游团走马观花赶路似的来到了这里,那时的我不懂驻足欣赏,不懂取景构图,不懂感悟青春,觉得眼前的美景很漂亮,但是摄影创作的概念很模糊,时隔多年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也没留下一张精美的图片,只觉得很美。我下定决心一定再去一趟,重新静心体会她的美。
此次行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了却多年的一个心愿,参拜心中崇敬的神山,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一睹她羞涩的芳容。但是据听说,能够见到日照金山的人都需要极好的运气,对气温、云层、湿度、季节有很高的要求,除非是驻扎在那里等候,对于我们这样短暂假期过去碰大运的人来讲,绝对是一种奢侈。
在出发前的十多天,作为天秤座的我,不断的在纠结高原的天气预报,每天都要魔怔似的查看翻阅。原本四月份纠结德钦县的气候多变,改行程去了新疆,我却忘记了一点,高原上的气候多变,时而晴天时而雨,瞬间变化万千,大可不必纠结在天气预报,多数时候都是不准确的。所以这次不必要再等,去吧!一切都是最好的。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按照惯例,此次我为自己准备了一辆中型SUV,动力匹配足以应对山路崎岖多变,坡度陡峭的路面,一周的时间,短暂的逃离城市,远离喧嚣,舒适的驾驶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度假的过程,身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上高原拍摄,应对高原反应显得尤为重要,必要的准备还是很重要的。
高原的温差大,白天可达18度左右,而夜里只有0度左右,必不可少的需要适度增减衣物,妻子也准备了厚厚的冬衣。由于海拔高,除了行李之外,对于摄影器材的选择尽可能是实用便捷,只带了主机佳能,镜头两只从24-;-焦距,注重焦距的衔接,足以应对各种拍摄的需要,辅助滤镜和脚架必不可少。此次出行,重点对风景作品进行创作,争取能挑选出精致的作品用于投稿,所以人像拍摄不多。时间有限,各有取舍。确实在此次的行程中创作了很多出彩的风景作品,收获颇丰。多亏了叶老师的陪伴。
从丽江到香格里拉之前,我们稍做补给后前往了行程的第一站,白水台。途经国道的到虎跳峡后分支,沿着金沙江畔陡峭的悬崖前往白水台,说实话对于久居城市驾车的人们,无论是从身体到心里都是极大的挑战。
特别是有一定恐高症的我。羊肠一般崎岖的山路上,一面是塌方和落石,一面是没有护栏的悬崖,崖下是滚滚的金沙江水,两车会车时还要选择宽敞的路段紧密而行,真心手心里出了汗。这一段路可谓惊心动魄!
经过考验证明,一切都是最好的!我们到达了白水台,眼前豁然一亮,瞬间觉得什么都是值得的白水台位于哈巴雪山麓,距香格里拉县城公里,海拔米。它是由于碳酸钙溶解于泉水中而形成的自然奇观。含碳酸氢钙的泉水慢慢下流,碳酸盐逐渐沉淀,长年累月就形成台幔,好似层层梯田,被称为“仙人遗田”,面积约3平方公里,它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
早在唐宋时代,白水台即已成为滇西一带有名的游览胜地。在源头的石壁上刻有明代纳西土知府木高所题诗一首:“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塍。曲曲同流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长江永作心田玉,羡此高人了上乘。
”在泉台左下侧,有一天然塑像,洁白如玉,形如怀孕女子,当地群众视为生殖的“神女”。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的藏、纳西、彝、白、傈僳等民族要到白水台进行祭祀活动,以歌舞娱神,民族风情十分浓郁。白水台是迪庆高原重要的旅游胜地。
远处看去,青山掩映中的白水台造型真的就像层层梯田,在阳光照耀下,又仿若摄影作品中凝固的瀑布一般。踏在白色的石阶上,赏心悦目,说不出的泌凉畅快。纳西语称白水台为“释卜芝”意为逐渐长大的花,白水台有“仙人遗田”的美称。步临台地,但见白色梯田层叠叠,宛若片片斜月散落人间,又似纳西少女的银饰,叠饰成无数的银环,朝晕夕照,银光散射给人以抛银削玉般的清新。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纳西族,把白水台奉为神祇。这是纳西族民供奉神祇的地方。每个村落都有自己专门的贡台.
白水台是中国纳西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白水台最初是作为神祇来敬奉的。相传纳西族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从西藏学习佛经回来,途径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留下来设坛传教,因此是纳西族东巴教徒的神圣之地
民国时期的《中甸县志》中已称为“白水台”,已将其释为:“土人以台系泉水所积而成,而其色又纯白如脂,毫无杂质,因名之曰‘白水台’”。
从未在北方见过如此清澈一汪水,心境瞬间像这水一样透彻,时而静止,时而孱孱,使人久久不愿离去。
离开白水台,继续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向香格里拉进发,从东线峰回路转,我们夜宿了独克宗古城。
郁郁的森林环拥着这片空旷的土地,远处有三两只牦牛低着头在专心吃草,一条小路不甘寂寞地弯延着穿过草地隐藏到对面的森林里,依稀看得见不远处山顶上皑皑的白雪,湖水,草甸、牦牛,雪山,一切都在黄昏的余晖中显得那样祥和、宁静,就连草地上耸立着的光秃秃的树木也显得那样苍劲有力,耐人寻味。
独克宗古城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而且是茶马古道的枢纽。位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的独克宗古城,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古城,曾是雪域藏乡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川藏滇地区经济贸易的纽带。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香格里拉县加强对独克宗古城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重现古城的历史风采。
唐仪凤、调露年间(公元-年),土蕃在这里的大龟山顶设立寨堡,名“独克宗”,一个藏语发音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为“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另为“月光城”。后来的古城就是环绕山顶上的寨堡建成的。与此呼应的是在奶子河边的一座山顶上建立的“尼旺宗”,为“日光城”,其寨堡已经没有了,原址上是一座白塔。
独克宗古城古城依山势而建,路面起伏不平,那是一些岁月久远的旧石头就着自然地势铺成的,至今,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当年的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了。对于穿越茶马古道的马帮来说,独克宗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不同于别处古镇的小资情调,这里充满了浓浓的藏式风情,显得很传统也很古朴。游客不多,可以悠闲的散步看完整个古城。转经筒伫立于山顶的大佛寺内,约有5层楼那么高,筒身为纯铜镀金,在筒壁上端用浮雕篆刻着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下端刻有佛家的八宝图,寓意着吉祥如意。
在转经筒的内部还刻有藏经文和无字真言等共万条,加上各种佛宝总重听当地人说,转经筒每顺时针转动一圈相当于念佛号万声,要至少转满三圈,且转的圈数不能为双数,方能心想事成。约有十六吨,至少需要二十个的人力量才能转动它。
突如其来的大火让数百座传承久远的建筑化为灰烬,整个古城2/3面积被大火殃及,数百商户的营生毁于一旦。如今4年过去,古城恢复重建工程已基本完成,曾经的满目疮痍,被一点一滴的崭新面貌渐渐覆盖。城内的石板街,各具特色的客栈,富有民族色彩的手工艺店,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和酒吧也都向人们昭示着,他们心中的独克宗古城就快回来了
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曾这样描述独克宗古城。「昨夜有梦,遥远且古老。梦见庄严宗祠、虔诚僧侣、质朴村民、梦见千山飞雪间灯火通明的古老村落,梦见远道而来的马帮于此修整,马蹄轻脆,铃铛轻响。」作为茶马古道的枢纽,三省交界的马帮重镇,独克宗古城还保存着世界上最大最完好的藏族民居群。
清晨,沿着国道,继续向此次旅途的重头戏,卡瓦格博峰(梅里雪山)前进。梅里雪山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位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境内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
主峰卡瓦格博海拔米,是云南第一高峰,至今仍是人类未能登顶的处女峰,也是唯一一座因文化保护而禁止攀登的高峰。梅里雪山是一座神山,和西藏的冈仁波齐、青海的阿尼玛卿山、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一路上,高原的天气就像川剧变脸,刚刚进入隧道还是艳阳高照,驶出隧道时就乌云密布,再驶出一个隧道时伴随着艳阳高照的同时,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就快接近德钦县的那一刻,天空就像翻了脸,使我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观看梅里雪山,所有人都会选择住宿条件最好的德钦飞来寺观景台,它位于国道旁,相对条件比较方便。但从拍摄角度而言,个人更推荐去飞来寺途中的雾浓顶观景台,因为飞来寺近距离拍摄雪山赶紧比较突兀,而在雾浓顶观景台拍摄,能够把整个德钦县城作为前景,衬托出雪山的壮丽。
通常我都会踩点,为第二天的拍摄做准备。当我们到达雾浓顶观景台,下起小雨,水汽笼罩了整个梅里“十三峰”,梅里对我们的拜访,遮起了羞涩的脸颊。听当地人讲,头两天还是艳阳高照,心情不免失落,此时一直是妻子不断的安慰.
从雾浓顶回来,我们住进了飞来寺的强哥客栈。老板强哥是个非常友善的北京老大哥,而且是个摄影高手,骨灰级玩家。小客栈收拾的非常利落,一锅热气腾腾的土鸡火锅和雕梅酒伴随着整个下午和夜晚的乌云密布和带着冰碴的小雨。
早晨起来,我伫立在客栈的楼顶两眼发呆,七点、八点、九点。我已做好了离开的准备,往车上装行李的时候,一抹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瞬间打在头顶随即又消失了,我拿起相机飞奔到楼顶平台(因为高反,跑的实在是上气不接下气),随即眼前犹如仙境一般的云雾时而聚拢,时而飘散,在一秒钟的时间都会变化万千,如果你不聚精会神的凝视,会错过很多奇妙的瞬间。云开雾散了,运气也来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