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佛寺 >> 大佛寺资源 >> 正文 >> 正文

范仲淹故事评传八

来源:大佛寺 时间:2022/5/3

借读醴泉

范仲淹从关中游学东归长山之后,胸襟宽了,眼光高了,读书求知的愿望更强烈了。再到哪里去读书求学?哪里有名师大儒呢?询来问去,范仲淹终于做出了选择,要去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寻根溯源,要从五代说起。早在五代时期,邹平人田敏,少通春秋,笃于经学,后梁贞明年间登科,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太常博士、太常卿等高级文教职务。后唐时朝廷任命他为详勘官,校勘雕印九经。历经22年,终于完成一代伟业,周世宗褒扬他为“儒学之宗师”。显德五年(年),80岁的田敏告老还乡。他身体特别健壮,耄耋(màodié)之年不须拄拐杖,徒步往来于街巷和山野小道,讲学于长白山中,每天亲自为众多学子讲授经典,求学者纷至沓来。前后12年,田敏培养了一批饱学之士。一时间,邹平学风大盛。与田敏同时,历城人田诰在长白山西南麓的明水讲学。因此,长白山一带成为北宋初期讲学成风儒学昌盛的地方。古时,许多佛寺的法师高僧几乎都是饱学之士,有的是当地著名的儒学大师。地处长白山腹地的醴泉寺内,当时聚集着一批颇具儒学造诣的和尚,寺院的住持就是远近闻名的儒学大师。

范仲淹到醴泉寺借读的主意,先跟母亲商议妥当后,整理了一下简单的书籍衣物,背上包裹,便直奔相距50多里路的醴泉寺而来。醴泉寺是济东的大佛寺,唐朝时期日本僧人曾来此求法拜佛。相传南朝宋齐之间,由庄严法师所创建。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成之日,东山岩石间有泉水涌出,掬而饮之,味甘芳,唐中宗特赐名“醴泉寺”。寺院负阳而抱阴,东、南、西三面是青山,北面空阔,视通黄河。寺西涧水,从南山悬崖石缝中汇流而来。低洼的地方,小泉埋在草根树叶中间甚多,汩汩流淌,可谓遍地醴泉。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

范仲淹来醴泉寺,不是出家当和尚,而是来拜高僧为师,学习儒学经典,寄居寺内,故曰“借读”。寺院住持高僧与范仲淹见面叙谈后,深感这青年为人诚恳,求学心切,而且心志高远,便欣然收留了范仲淹这个儒学徒弟,给予学习及住宿的种种方便。初始,住持每天单独为范仲淹讲授一个时辰,其余时间由仲淹自学。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第二天请教师父。师父根据仲淹提出的问题,即题讲解,并且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层探究。范仲淹暗自叹服,师父讲得透彻。每次讲授,都使范仲淹觉得心地敞亮,识见大增,一天一个新的境界。

清代王兆曾所绘《醴泉漱玉》图

寺院内,天天和尚诵经做法事,男女香客,熙熙攘攘,声音嘈杂,喧嚣得很。为了规避喧嚣,范仲淹在寺院外东山及南山,寻找到几个小山洞,宛如石室,十分幽静,是独自读书思考的好地方,他经常到这些山洞读书,有时一两个时辰,有时终日在此。饿了,吃点自带的食物,渴了喝点山泉水,还有满山遍地可食的野菜野果充饥。后人将范仲淹曾经读书的山洞称作“范仲淹书堂”,又有上书堂、下书堂之分,俗呼范公读书洞。上下书堂的位置,后人有不同说法。明代青城人杨梦袞说:“南岩上绝险处有石洞,可容三两人。四旁乱山无数,人迹不到,惟一鸟道可侧足行,相传为文正公读书处,俗呼上书堂。”清代邹平人成瓘考证,上书堂在寺东面小山包的东北坡,洞旁有一山泉,巨石环抱。山泉称为范公泉,后人还在附近建过书堂寺。下书堂指寺东面小山包东南坡的一个石洞。看来,当年范仲淹借读醴泉寺,他的足迹和读书声曾遍布这里的山山岭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