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早年辞别祖塔,跨越重重大洋,抵达中国。于是有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与武帝论功德的对话。尔时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日:“廓然无圣。”帝日:“对联者谁?”师日:“不识。”又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师日:“无功德。”帝日:“何以无功德?”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武帝问:“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不了达摩所言,变容不言。达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北,入于魏邦。(据《祖堂集》卷二)梁武帝问达摩:“什么是四圣谛(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第一要义?”达摩祖师答言:“根本没有圣贤”(众生佛性本无差别,何来圣贤?)梁武帝问:“对面站的人是谁?”达摩祖师答言:“不认识。”(说明达摩祖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说没有“我执”,没有“分别心”)梁武帝又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言:“实无功德。”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
达摩祖师云:“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便问:“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道:“廓然无圣。”
梁武帝反问:“对朕者谁?”达摩祖师道:“不识。”梁武帝不能领悟,达摩祖师知道梁武帝的机缘不契,于当月十九日离开金陵,秘密回到江北。面对达摩的指点,梁武帝却错失了悟道的时机。所以,对梁武帝萧衍,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定论:“武帝心邪,不知正法。”达摩与梁武帝二人,一问一答,可惜不能契合于梁武帝的小机。由于教大机小,所以梁武帝不领悟达摩大师的根本法要。达摩禅师认为既是机缘不合,就离开金陵到洛阳去。这真是情投意合千言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后来,梁武帝把上面问答情况,告知他的师父志公禅师,志公曰:这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禅师听后就大吃一惊,即对陛下说:达摩大师这个开示实在太好了,他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的大权出现,乘愿再来。帝悔,遂遣使去请。粱武帝听了志公禅师这么一说,心里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立刻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许多兵马,急急追赶,一定要把达摩大师请回来,承事供养。志公说:莫道陛下发使去请,阖国人去,他亦不回!志公说,陛下千军万马,唤不回头。宝志公说,不用说你陛下遣一个使臣去请达摩祖师回来,就是你把全国人发动去请达摩,达摩祖师也不回来了。这为什么呢?因为达摩祖师是来传佛心印,度有缘众生的,不是来受供养的,根基不相当,就无福接受禅门的法宝。宗下所谓:“不是知音,徒劳侧耳。”他更不需要名誉,只要得一个半个开悟之士能接法,绍隆佛种就是了。所以达摩祖师是“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达摩大师刚走到江边,回头一看,后面有许多兵马追赶而来,随手就折了一支芦苇,掷在江中,脚踏芦苇渡江,扬长而去。到了洛阳,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后来古人写了一付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从梁武帝和祖师的回答,我们可以反观自己,有时候做事,老惦记着,希望别人都知道我做了。我给谁?什么什么好处?佛菩萨会给我什么好报?这都把一个无量的东西变成有量了。我们要以菩提心出发,菩提心就有大智慧的心,不妄,不著相。不然,心念之中,总是有个我。于是你的善行只是有量的,只是福德了。所以《金刚经》云:“度无量众生,实无一众生而得灭度者。”这就没有执著了。编辑
如静审核
大佛寺弘法共修部——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耀智大和尚清明节开示合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