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依楠
大佛寺,位于新昌县南明街道,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原名石城寺。寺院始建于南朝齐永明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这座千年古刹饱经沧桑,历史上几度兴废,寺名也几经变更。据《绍兴府志》记载:“齐永明中,僧护凿石造弥勒像,建寺号石城……唐会昌五年,建三层阁,改寺曰‘瑞像阁’。(北宋)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即宝相寺)。”明永乐九年(),主持僧裔重建三门毗卢阁,洪武年间改称石佛寺。大佛寺自创建以来,先后有石城寺、瑞像寺、宝相寺、石佛寺和南明寺等别名。清光绪年间重建后改称大佛寺。民国时在寺门口立“大佛寺”碑,寺名一直沿称至今。
大佛寺虽隐于山林之中,却因一尊石佛而远近驰名。成就这尊石佛的是大佛寺历史上的三位高僧。第一位是释僧护。据嘉泰《会稽志》“高僧”记载,释僧护是会稽剡县人,住石城山隐岳寺。每每经过隐岳寺北边的千尺青壁,他都会听到岩壁发出的管弦之声,有时还能看到石壁发出奇异的佛光。这使他下定决心要在岩壁上凿出一个十丈的弥勒佛像。可惜在他生前只凿成了大佛的面相轮廓。
释僧护圆寂后,释僧俶继承其遗志,继续雕凿弥勒石佛,无奈因资金问题被迫停顿。直到释僧祐得到了建安王的支持,这项工程才得以延续。南朝梁天监十五年(),弥勒石佛终于完工,世称“三世石佛”。石佛的雕凿前后耗费了共30年的时间,倾注了三位高僧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刘勰为此深受感动,挥墨写就《剡县石城寺弥勒碑记》,盛赞其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是“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
大佛落成后,慕名而来的诗人络绎不绝,留下了众多诗篇。大佛寺也因此成为了“浙东唐诗之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盛唐诗人孟浩然曾于腊月八日到访,望见弥勒坐像而不觉心生禅意:“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吴越王钱镠为弥勒大佛和大雄宝殿磅礴的气势所震撼,写下“百尺金容连翠岳,三层宝阁倚青霄”。
而真正让诗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的是大佛寺幽寂恬静的自然环境。晚唐诗人赵嘏写大佛寺是“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南宋新昌诗人吕声之写这里“浮图照水光相映,古木依崖影倒悬”,状元王十朋笔下的大佛寺则是“修径入幽壑,梵宫摩碧霄”。
观青山翠谷、烟岚云岫,看古木修篁、曲径通幽,闻晨钟暮鼓、梵音禅语,听泉水激石、燕语莺啼。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难怪赵嘏夜宿此处可以“暂息劳生树色间”,唐彦谦也感到“宦途劳营营,暂此涤尘虑”,孟浩然则许下“从此濯尘机”的心愿。
新昌大佛寺内的千佛院石窟两旁岩壁上,同还雕凿有多尊佛像,每尊佛像高仅数寸。与弥勒石窟的高大庄严相比,千佛石窟的精细纤巧,一大一小,相映成趣。
大佛寺内还保存着六朝著名文论家刘勰写的碑记、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面壁”崖刻和近代弘一法师“南无阿弥陀佛”摩崖题刻。集众多文物于一寺,是诗路文化带上保存最好,诗、书、禅融合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之一。
如今的大佛寺是集观光朝圣、地质科普、民俗体验、禅意休闲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央视影视外景拍摄基地等多个称号。
指导:高利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