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为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于寺内修铸一尊高七丈三尺的铜质千手观音并盖大悲阁后,遂以大悲部长为主进行扩建,基本奠定了现有的平面布局和规模,成为国内名刹之一。清朝改为隆兴寺;是中国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大照壁大觉六师殿遗址
摩尼殿,寺内最独特的建筑。摩尼殿坐落在中轴线前部,始建於宋仁宗皇祐四年(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总面积为平方米。大殿结构十分奇特,属抬梁式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殿内的粱架结构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栿四柱结构形式。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厦,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和见格,殿顶为绿琉璃瓦剪边、檐下饰雄大的绿色斗拱,翼角弧度圆润而微微向上翘起。大殿雄伟壮观,又不失矫健优美。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像这样立体礼富淤变化,形制颇为特殊的古建筑,在我国早期古建筑中实属罕见。
摩尼殿局部摩尼殿斗拱摩尼殿大佛,殿内正中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像,其中一佛(释迦牟尼)、二弟子(阿难、迦叶)像为宋代原塑。
摩尼殿大佛摩尼殿迦叶像摩尼殿阿难像摩尼殿明代壁画摩尼殿后南壁浮雕五彩悬山中的倒坐观音,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丰满,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细眉之下,双目俯视,神态安详,姿态端庄优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
摩尼殿韦陀像戒坛戒坛夜景康熙碑亭乾隆碑亭转轮藏转轮藏阁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阁内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径七米、八角形的“转轮藏”(即转动的藏经橱):中间两根金柱各向左右让出,其梁架结构,作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则有大斜柱(叉手)的应用,是早期木构建筑中的杰作。
转轮藏二层三尊木雕佛转轮藏夜景慈氏阁,与转轮藏大体相似,阁内采用永定柱造和减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筑结构上的特点。特别是檐墙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国内现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
慈氏阁与大悲阁大悲阁,又叫佛香阁、天宁阁。这座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物处于隆兴寺的后部,始建于宋代开宝四年。以后,金、元、明、清各代,都对这座楼阁进行过维修。民国三十三年(年),人们又对这座楼阁进行了重修并缩小了它的规模,即为今日大悲阁。
大悲阁中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铜像,是宋代开宝四年铸造的原物。菩萨像高21。3米。铸造时间这么早、体量又这么大的铜佛像,在全国其他地方很难看到。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拥有42只手。其中,两手在胸前合十,左、右两侧各有20只手侧举。在侧举的40只手中,分别拿着日、月、净瓶、金刚杵、乾坤带等法器,象征着观凌晨菩萨拥有极大的法力,可以为广大众生解除各种各样的苦难。 所以,自古以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们,都到这座菩萨像前叩头礼拜,祈求观音菩萨保佑他们避免灾难,幸福平安。
但是,这座观音菩萨像左、右两侧的40只铜铸手臂,已经在清代康熙末年被锯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40只手臂,是人们用木头制作后安装上去的,手中仍然拿着各种法器。
隆兴寺建筑布局规整,形式多样,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庙建筑群。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说“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的隆兴寺。”隆兴寺是全国十大名寺之一,隆兴寺整个寺院除了两座碑亭以外,几乎全是宋代建筑物,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宋代建筑范例之一。它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仍能显现当时“重档通霄汉,正殿俯星辰”的规模和雄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892.html